跳到主要內容

演出項目

Default Cover Default Cover.

(按表演序排列)

梅卓燕

 

《博萊羅舞曲》

 
梅卓燕是享譽國際的獨舞家、編舞家及香港演藝學院院士。她今次聯同30餘位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的學生,糅合中國傳統舞蹈元素 (如扇子的運用) 與現代編舞手法,演繹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名作《博萊羅舞曲》。

梅卓燕

梅卓燕1973年起在香港隨劉素琴老師學習中國古典民間舞及東南亞舞蹈。1981年加入香港舞蹈團,曾擔任舞劇《黃土地》、《胭脂扣》、《玉卿嫂》女主角。1985年於香港青年編舞大賽中獲中國舞組冠軍,獲獎學金到紐約學習現代舞。回港後開始投入創作,包括獨舞作品《遊園驚夢》、《狂草》等,並創作舞蹈劇場《日記》系列,及活躍於詩、畫、裝置等跨媒介創作。

梅氏於1990年成為獨立舞蹈工作者,曾獲亞洲文化協會資助赴紐約學習接觸即興及後現代舞蹈技巧,並獲邀參加美國舞蹈節國際編舞營。回港後為香港舞蹈團及城市當代舞蹈團編舞,其作品有《滿庭芳》、《水音》、《白描》、《水銀瀉》、《關於某些女人的故事》、《獨步》、《女相》、《弓弦之間》、《華麗與蒼涼》、《軀體亂彈》、《花葬》、《十月紅》、《3X2體》、《情男色女-達利vs加拉》、《流蓮歡》、《風‧水》中的《水》、《再世尋梅》、《季節性效應》中的《第N季節》、《紫‧釵‧緣》及《三勢紀》中的《客途》等。

近年梅氏以獨舞家身份應邀赴比利時、里斯本、倫敦、柏林、巴黎、紐約等城市藝術節表演獨舞創作。曾代表香港應邀參與翩娜‧包殊伍珀塔爾舞蹈劇場二十五及三十五週年紀念節演出,好評如潮。1999年應邀遠赴威尼斯雙年展表演後,翌年再獲邀參加哥本哈根的舞蹈節及里昂雙年展,並為德國福克旺舞蹈團編排《花落知多少》及參與翩娜‧包殊舞團的《春之祭》演出。2001年獲邀參與北京的中國國際現代舞展演。2002及2003年分別獲邀於東京舞蹈雙年展及哥本哈根「亞洲萬象節」演出。

2001、2009及2013年獲香港舞蹈聯盟頒發「舞蹈年獎」,表揚她在海外作為香港文化大使的貢獻。2001年獲慧妍雅集選為「傑出女士」。2005年獲《旭茉》雜誌選為2005十大成功女性之一。2007年獲頒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

 

演藝青年粵劇圑

 

 《扈家莊》

取材於《水滸傳》,可分為「迎敵」、「擒虎」、「遭擒」三段。故事內容講述祝家莊聯合扈家莊與梁山泊為敵,祝彪之未婚妻一丈青扈三娘,武藝高強,與梁山眾將酣鬥,生擒矮腳虎王英。宋江改變戰略,令諸將輪番上陣,扈三娘卒被豹子頭林沖所擒。

演藝青年粵劇圑

演藝青年粵劇團於2011年10月18日成立。劇團由香港演藝學院負責策劃,透過演出和推廣活動,培育專業的青年粵劇演員及音樂伴奏人才,促進粵劇的承傳和改革。

駐團團員參與由劇團安排的公開演出及其他活動,並接受基本功﹑演唱﹑身段及劇目等全面訓練。劇團致力保存及發揚傳統粵劇優點,同時提倡東西方文化在香港匯合的特色。劇團透過與學院內不同學系及部門的合作,豐富粵劇舞台的多樣性,並結合西方舞台科藝元素包括舞台美學、燈光設計、音響科技及製作管理模式,以優化傳統粵劇於舞台上的發揮並提供粵劇藝術創作更大的空間。

 

飛渡羅珀河谷

 

《飛渡羅珀河谷》

「飛渡羅珀河谷」是澳洲藝術管弦樂團與原住民組合Young Wagilak Group的合作項目,旨在探索和保育當地土著的傳統音樂。Young Wagilak Group成員以Wagilak 為母語,世居北領地的阿納姆地區,是現時最古老並保存本身獨特文化的族群之一;其作品經常在諾古(Ngukurr)、納姆布瓦爾(Numbulwar)、古魯特島(Groote Eylandt)及周邊地區演出,Wagilak文化的影響力由此可知。

澳洲藝術管弦樂團與Young Wagilak Group的合作始於2005年,初期以平等的音樂知識交流為主,其後逐漸擴展至作曲,目標是創作保留雙方傳統音樂美感和活力的樂曲。兩者緊密合作,以當代情懷創作出講述原住民先祖故事和萬物命名經過的樂章《原鄉情濃》。

「飛渡羅珀河谷」是新、舊兩極的破格結合,雖是南轅北轍,卻擦出扣人心弦的花火,彰顯了音樂的澎湃力量可以超越文化與時空,餘韻悠長。

澳洲藝術管弦樂團

澳洲藝術管弦樂團由保羅•格拉伯斯基於1994創立,在音樂界聲名卓著,論質論量,同樣有口皆碑。樂團從即興表演當代爵士樂起步,但其創作和演繹新編樂曲的功力,很快已廣獲讚許;其勇於促成跨文化合作的成功例子,在澳洲音樂界更屬劃時代的創舉。在「酷越」、「融合」這些概念流行前,樂團早已先行一步。

在藝術總監彼得•賴特帶領下,樂團致力突破音樂的一貫分類,克服形式和文化阻隔,遊走於前衛與古舊、小眾藝術與大眾文化,以及電子技術與傳統聲學的隙縫,在即興與預編(備有樂譜)音樂兩極之間創作出無數精彩作品。

 

上海戲劇學院

 

《朱麗小姐》

京劇《朱麗小姐》由上海戲劇學院孫惠柱教授和華東師範大學費春放教授編劇。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名劇變成了中國故事:大家閨秀朱麗和男僕項強產生感情糾葛後看穿其真面目,又被項強未婚妻桂思娣揭穿,最後她將怎麼辦?

上海戲劇學院《朱麗小姐》劇組

本劇由上海戲劇學院(上戲)副院長郭宇(國家一級導演)導演,上戲戲曲學院青年教師鄭爽飾朱麗,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嚴慶谷飾項強,上戲戲曲學院優秀畢業生鄭嬌飾桂思娣。三位演員用京劇傳統的一桌二椅構成了一個簡易而唯美的舞台,通過傳統表演程式,將劇中人物的內心矛盾表演得真實、自然且有層次感。本劇作曲是上戲戲曲學院優秀青年教師齊歡,她設計創作的音樂優美動聽,給全劇錦上添花。

 

 

直線 II

 

《直線 II》

作為《動作分類》系列作品之一的《直線II》,是人體的「幾何圖形」對於「直線性動作」的專注思索、它更是將傳統京戲的「棍術」運用其中、從本質的角度來呈現人與物的直線構想。

「動作分類系列」

陳凱創立《動作分類系列》,貫徹其「鑽研動作,讓動作表達其自身意義」的藝術理念,於舞台上以數字邏輯産生舞動幾何畫面,將舞蹈引進新的層次。他自創及研究系統式編舞法 -「動作分類法」,現已研習了線性、翻滾、旋轉、旋擰、折彎五種動作特徵,製作了八部系列作品:《直線》、《直線與聖光》、《翻卷》、《旋擰》、《折彎》、《圓》 、《圓II》 以及是次的 《直線II》 。於2010年以《直線》參與「韓國編舞節」。2012年,與香港視覺藝術家何兆基合作,創作《直線與聖光》,作品於上海劉海粟美術館上演。為延伸「動作分類法」,他未來會繼續探索和學習,集多位現代舞編舞家大成,加上對生命的體驗,在現代舞的領域尋求突破。

舊​韻新章 傳統中國音樂框架裏外的創新之路

 

韻新章 傳統中國音樂框架裏外的創新之路

三位作曲家,包括香港的梁志邦和麥偉鑄,及來自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國際知名的唐建平教授,透過現場演出,去介紹四首寫給中、西樂器的作品,分享其靈感來自中國文化的創作意念。當中或可感受到作曲家有意或無意之中以音樂創作去承傳和突破傳統文化,以現代的手法去表達中國音樂的精神。

1. 梁志邦《雪雨鳴》(笛子及弦樂四重奏) 

靈感來自已故作家卞之琳的一首詩,內容如下:「天天下雨,自從你走了。」 「自從你來了,天天下雨。」 兩地友人雨,我樂意負責。 第三處沒消息,寄一把傘去? 我的憂愁隨草綠天涯:鳥安於巢嗎?人安於客枕? 想在天井裡盛一隻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幾寸。

作品的名稱是三個字,分別代表著三種感覺,同時也代表了作品的三段曲式。
而『雪』、『雨』和『鳴』分別代表著三種不同的性格。
『雪』:孤獨, 冰冷
『雨』:悲哀,陰暗
『鳴』:呼喊聲

這首中西樂器的配搭,除了帶出中國笛子於粗獷和柔韌聲音的可塑性外,在弦樂器的運用上也可看到作曲家的寫作技巧。

2. 麥偉鑄,《朝來》(小提琴及中提琴

小提琴和中提琴的五個空弦,剛好構成了五聲音階,而每個空弦上廣泛應用的自然泛音,亦用以描繪小鳥在晨曦色彩豐富的天空上翱遊的姿態。泛音的高音區漸漸融入了廣東南音格調的旋律線條,又慢慢降落至提琴空弦的位置,再展開一個充滿節奏感的樂段。作品嘗試以中國調性混和自然泛音的特別聲響,使音色多樣化,藉以增強音樂的表達能力。

3. 麥偉鑄《自在山雲間》(古筝独奏)

這首古箏獨奏曲嘗試以獨特的線條和聲響層次來表達對自然美的鑑賞和一種意境,就是動與靜的平衡和協調,亦反應著不為浮雲所動,如詩人李白《唯有敬亭山》中的一種人生取態。

4.唐健平教授《啐啄--為中西16位演奏家而作的嬉遊曲(中西乐合奏)

這部作品源自2011我創作的同名弦樂四重奏,按照其後音樂會的要求重新改編創作。我希望作品中的輕鬆愉快和隨性的詼諧多於現代音樂中常見的理性和嚴肅。願它能給艱辛的創作增加一次輕鬆愉快的小憩。

「啐啄」,古語中啐,雛雞欲出時以嘴吮卵殼聲,啄,母雞欲使小雞出殼而吃殼。小雞要孵出,母雞和小雞必須裏應外合地弄破蛋殼。人們常用此來形容和比喻機緣相投或兩相吻合。佛家也常用「啐啄同時」來形容修禪悟道時師徒配合相宜。這樣的比喻也同樣被形容教學時老師和學生要有良好的互動關係。

作品主要的音樂素材基於相同音程在四件弦樂上的疊置,並通過變化實現具有畫面感的音樂表現。

唐建平、麥偉鑄、梁志邦

唐建平是中央音樂學院作曲教授,中國當代最為活躍的作曲家之一。其音樂創作廣泛涉獵各類音樂體裁,有眾多作品被作為經典在音樂會上長演不衰。

其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劇《青春之歌》、舞劇《風中少林》、音樂劇《彩雲飄過山岡》、《情暖天山》、大型梵貝交響樂《神州和樂》、大型蒙古族交響音樂史詩《成吉思汗》、大型民族管弦樂交響詩劇《牛郎織女》及《仰歐莎》、清唱劇《白馬入蘆花》及《路》、琵琶協奏曲《春秋》、交響協奏曲《聖火—2008》、敲擊樂協奏曲《倉才》、笛子協奏曲《飛歌》、古琴協奏曲《雲水》、民族管弦樂《後土》、九重奏《玄黃》、弦樂四重奏《啐啄》等。另為吳宇森導演的電影《赤壁》創作的古琴音樂,及為中央電視台大型電視記錄片《故宮》作曲。

唐氏曾經獲得國家交響樂作曲比賽的最高級作曲比賽等眾多作曲比賽的各個級別獎項。同時還獲得中國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及教育部寶鋼優秀教師特獎等。

麥偉鑄於香港出生。 過去數十年一直以作曲者或結他手身份參與音樂活動。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主修作曲和電子音樂,早年曾到西班牙學習古典結他,及曾到史丹福大學電腦音樂中心(CCRMA)研究音樂程式編寫及聲響學。

曾為多個藝術團體創作音樂,作品類型包括有合唱,、中西樂隊,戲劇,舞蹈,電子和多媒體。作品常發表於本地和海外音樂會、藝術節、研討會、及國際會議。

麥偉鑄積極參與專業事務,包括推動音樂創作,及相關的教育活動。擔任國際比賽評判、選曲評委、作為香港代表出席國際現代音樂節、和作曲家會議等等,及於國際表演藝術節中發表有關音樂創作的論文。於1987至2014年間分別任香港作曲家聯會的秘書、司庫,副主席和理事,推廣音樂創作和擔任音樂會監製和策劃等工作。

麥偉鑄目前是香港演藝學院作曲及電子音樂系主任。

梁志邦先後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並於畢業香港演藝學院取得音樂碩士學位,他的老師包括盧厚敏博士、祁道緯博士和高爾文博士。他的作品曾被不同組合演奏,包括薩科樂團(英國)、 美國組合Bang on a Can All Star 樂團、 香港創樂團、 Hong Kong Kamerata、 演藝交響樂團、 演藝中樂團、樂賢交響樂團、葵青管弦樂團和李潔瑤小姐(手玲)。
他的作品亦被帶到於哈爾科夫(烏克蘭)和里斯本(葡萄牙)公演。 於2012年, 他分別獲得 Society of APA 獎學金和Academy EXCEL獎學金。他憑著作品『閃雷』獲得第十屆意大利 敲擊作曲比賽第三獎, 而且更連續兩年成為香港演藝學院Concerto Trial 協奏曲比賽(2011-2013)優勝者。最近, 梁氏憑著管弦樂作品『日冕』獲邀到日本東京第32屆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暨音樂節。
 

香港偶影藝術中心

 

《鍾馗醉酒》《童偶拾趣》

《鍾醉酒》 唐代秀才馗,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虬鬢,相貌醜陋;才華橫溢,文章魁首,進城晉見唐皇。唐皇以貌取人,另選他人為狀元,馗憤而自盡。閻王封他為驅魔大臣,無奈妖魔叢生,斬除不絕。鐘馗借酒消愁,聞鬼聲拔劍而起……

《童偶十趣》改編自木偶奇遇記馬戲團一幕裡的馬戲表演,趣味盎然的卡通形象造型,透過傳統木偶精彩演出,頃然間在舞臺上重現,教人緬懷那些漸漸失去的兒時軼事。

香港偶影藝術中心

創建於2001年的香港偶影藝術中心;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創新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注重木偶、皮影的操縱技巧,表演細膩傳神,尤精以結合操縱四種傳統木偶皮影技巧而備受推崇。2003年藝團在全國木偶皮影「金獅獎」比賽中,榮獲「特別獎」。並曾為康文署2002/2003年西灣河文娛中心駐場藝術家。2005年大埔文娛中心駐場藝術家。2007/08社區文化大使,參與香港藝術發展局學校戲曲教育計劃(一)、(二)、(三)、(四)的教學活動。經常到學校、商場、酒店及娛樂場所表演傳統木偶皮影藝術。致力於製作具創意及專業水準的節目,如2003年《金猴降妖》、2005年《三打》、2007年《月下吟》、2008年《嫦娥奔月》、2009年《新西遊外傳》。長期積極從事戲曲、劇教育工作及拓展社區戲曲、劇文化。藝團經常出國訪問和參加國際木偶節,曾到過多個國家和地區巡迴演出和舉辦木偶皮影展。

傷感

 

《傷感》

每年,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均邀請國際級編舞家為五月舞季的公開表演創作新舞或重編舊舞,歷年來應邀參與的名家不計其數,如旅居德國的美國芭蕾舞大師威廉•科西、中國舞壇雙傑趙明和劉琦、獨立編舞家卜•泰尼、英國芭蕾舞家嘉菲•馬斯頓,以及維也納國際舞蹈節ImPulsTanz創辦人兼總監艾詩馬•艾豪。每個舞季的其中一個重頭節目,就是匯聚舞蹈學院三大主修舞種 - 芭蕾舞、中國舞及現代舞 - 菁英學員參與的「跨領域」大型演出。

對參與的舞者或編舞家而言,最大挑戰莫過於把背景各異的個體凝聚如一,不露丁點兒斧鑿痕跡,進而創作出超越舞種界限的新嘗試 (儘管這些界限或能成為創作的靈感泉源)。這系列演出之所以別具意義,不僅因它是年輕學員展露才華的大好機會,也因其展現了舞蹈學院的核心信念 - 追尋卓越、力求創新、群策群力、跨越固有界限、薈萃東西文化。

本年五月,欣逢香港演藝學院三十週年校慶,舞蹈學院特別策劃了三場糅合芭蕾舞、中國舞及現代舞元素的表演,而當中題為《傷感》的一場舞蹈,更獲安排在「藝術無彊、逾界大同」主題演講後演出。《傷感》由在西藏出生、目前以北京為基地的編舞家桑吉加創作。他是2002/2003年度「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得獎人,曾在威廉•科西的法蘭克福芭蕾舞團演出。這齣講求力量的現代舞傑作不僅對舞者的藝術造詣要求甚高,更是對其集中力、耐力和毅力的重大考驗。配樂方面,舞蹈學院則特別請來香港本土作曲家李勁松操刀,緊貼舞蹈創作過程。

在《傷感》的創作過程中,舞者的角色至為關鍵。作品既是編舞家與舞者緊密交流而成的藝術結晶,也顯示了編舞家對舞者的信任與信心。然而,隨著部分參與創作《傷感》的學員已於六月畢業,我們必須面對另一難關!在往後的演出(包括今次演出),新的舞者組合能否重現作品初演時的力量與默契? 在原排練指導趙民華(芭蕾舞)及李咏靜(現代舞)帶領下,學員以亮麗的演出證明一切,成績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