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讲者

Default Cover Default Cover.
罗伯恩 • 阿彻 AO

 

罗伯恩 • 阿彻 AO

墨尔本联邦广场《冬夜灯影》文化艺术嘉年华艺术总监
澳洲艺术发展局副主席
澳洲与拉丁美洲关系理事会(COALAR)理事
澳洲「赫尔普曼奖」2013年最佳卡巴莱表演者

罗伯恩 • 阿彻AO 多才多艺,以歌手身份获澳洲「赫尔普曼奖」选为2013年最佳卡巴莱表演者,也是作家和艺术管理人;西澳洲大学出版社更把其部分公开演词辑录成书,取名Detritus出版。她曾任阿德莱德、墨尔本及塔斯曼尼亚等地艺术节的艺术总监、「坎培拉百年志庆活动」创作总监,一手为墨尔本联邦广场创办《冬夜灯影》文化艺术嘉年华,并出任艺术总监至今。

罗伯恩 • 阿彻AO现为澳洲艺术发展局副主席,身兼无数艺术组织的赞助人和欧洲艺术节协会工作室导师。由於对文化艺术有杰出贡献,她先后获颁澳洲官佐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及比利时皇家官佐勋章,并获南澳洲芬林德大学、悉尼大学及坎培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巴图教授

 

巴图教授

中国戏曲学院
院长

巴图,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分管学科、人事、科研、研究生教育、研究所工作。研究领域:经济社会学、艺术教育管理。现为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

 

 

 

希拉莉•波尔丁

希拉莉•波尔丁

英国威尔斯皇家音乐及戏剧学院
院长

波尔丁女士为英国威尔斯皇家音乐及戏剧学院院长。该学院现有700名学生,修读音乐、演技、音乐剧、舞台管理、舞台设计及艺术管理,来自全球约30个国家,四分之三属於威尔斯以外地区。2013年,其戏剧课程获《卫报》英国大学排名榜评为全英第一,学院本身亦跻身英国五大音乐学府之一。

她於牛津圣希尔达学院取得音乐学士学位后,曾在多个涉及艺术和广播的岗位工作,1999至2007年出任英格兰艺术发展局音乐总监,负责为受公帑资助的英国艺团/艺术活动制订和推行国家的音乐发展策略。

1978至1999年间,波氏加入英国广播公司,制作及导演一系列在电视及电台播放的音乐及艺术节目;1992年,她在卡迪夫市为英国播公司成立新的音乐及艺术分部,以多元化的艺术节目服务威尔斯以至全英各地;1997至1999年,她出任英国广播公司第三台的策划编辑 (音乐政策) ,负责筛选及评核音乐与演讲节目。

陈庆恩教授

 

陈庆恩教授

香港大学
音乐系系主任

陈庆恩现为香港大学音乐系主任。创作以擅於糅合中西特色见称,作品曾於世界各地上演,包括北京第二届中国交响乐之春(2010)、爱丁堡艺术节(2009)、康奈尔大学驻校中国音乐家计划(2009)、向巴托克致敬—布达佩斯(2006)、阿姆斯特丹国际高德阿姆斯音乐节(2003)、墨尔本艺术节(2002)、星加坡艺术节(2002,2006)等。近作计有第四十一届香港艺术节委约创作的三幕室内歌剧《萧红》(2013)及香港小交响乐团为其北美之旅委约创作的《一霎好风》(2012)。陈庆恩与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的三次合作(《霸王》2005, 《兰陵王》2007,《非常道》2009),备受赞誉,舞剧《兰陵王》获 2008年香港舞蹈年奖的最佳原创音乐奖。同年,陈庆恩亦获民政事务局长嘉许计划颁发嘉许状及奖章,表扬他在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贡献。

 

江青

 

江青

演员、舞者、编舞、导演、作家及
香港舞蹈团第一任艺术总监

十岁由上海进入北京舞蹈学校,接受六年专业训练。此后她的工作经验是多方面的,涵括了演员、舞者、编舞、导演、写作、舞美设计。

六0年代在香港、台湾从事电影工作时,主演影片二十余部,并参加数部影片的编舞工作,於一九六七年获台湾电影最佳女主角金马奖。

一九七0年她前往美国,接触学习现代舞。七三年在纽约创立「江青舞蹈团」(至八五年)舞团和她的独舞晚会不断地在世界各地演出,并应邀参加国际性的艺术活动。

一九八二年至八四年应邀出任香港舞蹈团第一任艺术总监。

她曾任教於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纽约亨特大学、瑞典舞蹈学院以及北京舞蹈学院。

一九八五年江青移居瑞典,此后以自由编导身份在世界各地进行舞蹈创作和独舞演出,并经常参加歌剧和话剧的编导工作,她的艺术生涯也开始向跨别类、多媒体、多元化发展。她的舞台创作演出其中包括:纽约古庚汉博物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伦敦 Old Vic 剧场、瑞典皇家话剧院、维也纳人民歌剧院、瑞士 Bern 城市剧场、柏林世界文化中心、中国国家歌剧院。

自九十年代开始,她创作了多部舞台和电影剧本,其中《童年》获一九九三年台湾优秀电影剧本奖。

著作有:《往时・往事・往思》『1991』、《艺坛拾片》『2010』、《故人故事》『2013』书。

现居瑞典、纽约。

                                                 

 
焦雄屏教授

 

 

焦雄屏教授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电影与新媒体学院教授

成功推动台湾新电影浪潮,是台湾电影在国际上成功关键的人物。她曾监制及参与多部中港台电影包括《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听说》、《白银帝国》、《爱你爱我》、《侯孝贤画像》、《爱你一万年》、《阮玲玉》、《禅打》、《苹果》、《观音山》、《大同:康有为瑞典》、《疼惜天地》、《小偷》、《被偷走的那五年》、《意外的恋爱时光》,在国际上获奖无数。      她是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系教授,培育多个编剧及导演。在任金马影展主席期间,她改革评审制,增加国际性,开创电影创投会议,并与大陆电影频道合作转播典礼,使金马奖气象一新。她经常出任柏林、威尼斯、鹿特丹、圣塞巴斯蒂安、布宜诺斯艾利斯、温哥华、旧金山、山形、香港、新加坡、塔什干、雪梨、俄国及福冈等国际一流电影节的评审,也出席耶鲁、芝加哥、柏克莱、哈佛、UCLA等名校学术会议及演讲。1993她担任台湾电影年的执行长,大规模培养台湾至今在一线工作的制片、录音、摄影、美术、动画、表演人才,并出版了一系列台湾电影史丛书,推动数十个台湾电影在外国的专题展,电影数字资料库,替台湾电影打下电影业日后蓬勃的基础。

她出版书超过八十本,获颁母校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赫斯特大奖,中国《南方都市报》十年电影贡献奖,印度影展终生成就奖,《People》之「菁钻」大奖,当选《天下》杂志台湾千禧年最有影响的200人物之一,以及2013年台北电影节卓越贡献奖。

近来在视频网站主持《聚焦》对谈节目,广受观众欢迎与媒体关注。

唐雁妮教授 OAM

 

唐雁妮教授 OAM

香港演艺学院滙艺学院院长

拥有丰富的国际舞蹈、教育及人文学科经验,唐雁妮教授对本科生及研究生专科学院为本的舞蹈课程发展,担当了重要角色:历任阿德雷德大学演艺学院院长(澳洲)、前伦敦拉宾中心研究及研究生课程系主任,香港演艺学院首任舞蹈学科系主任及舞蹈硕士课程统筹。她曾於澳洲省市、国家顾问及资助机构担任要职, 并同时为国际舞蹈界作出多方面的贡献。

一九九三年,她於伦敦拉宾中心完成博士课程;并在二○○三年获颁澳洲荣誉勋章,以表扬她在专业、教学及研究等不同岗位上对舞蹈及表演艺术所作的贡献。在被任命为汇艺学院院长之前,她是演艺的舞蹈学院院长。

 

蒋维国博士

 

蒋维国博士

香港演艺学院
戏剧学院前院长

生於上海,一九六零年代开始在舞台和电视制作中担任演员和导演,八十年代中任教於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1989年获亚洲文化协会奖金赴美国考察,是耶鲁大学和纽约大学的访问学者。

他於1997年在英国获博士学位,也曾是利兹大学的研究院士。随即先后任教於台湾的国立艺术学院、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2001年出任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领导该学院八年至2009年退休。其它任职包括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两院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利兹大学客座研究院士。

 

黎宇文

 

黎宇文

桃花源粤剧工作舍
董事会副主席

香港出生长大。1996年於香港演艺学院科艺(电视/电影)文凭课程毕业。游走於录像、舞蹈、戏曲及饮食文化之间。录像作品曾获首届香港跳格舞蹈录像比赛2004大奖,电视推广大奖2005(亚洲区)获得「最佳假日及节日宣传片」金奖,入选法国康城影展2013「短片角落」单元等。2012年澳洲ReelDance Moving Image Collection (MIC)把他制作的舞蹈录像《一杯茶》选为藏品,在悉尼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NSW)作永久收藏。

现为桃花源粤剧工作舍董事会副主席及舞台技术统筹、好顺景艺术工作室创作总监、不加锁舞踊馆董事、桃花源小厨有限公司董事及桃花源小厨集团行政总监。

                

 

马文海教授

 马文海教授

南洋艺术学院戏剧糸
糸主任及高级讲师

马文海教授毕业於中央戏剧学院,专攻舞台设计专业,并拥有美国卡内基美隆大学艺术硕士(场景及服装设计)学位。

他是资深的场景及服装设计专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过去30年主要在美国讲学;2011年加入南洋艺术学院前,担任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戏剧学系布景设计讲座教授、高级设计师兼主任教师,获授终身教授资格。他亦曾出任美国杜克大学戏剧系舞台设计学主管11年之久,并先后於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香港演艺学院及中央戏剧学院任教。

他在美国及亚洲均有不少设计作品,除了著有教科书《场景设计:表演与媒体》(2012年由美国Focus Publishing/R. Pullins Co出版) , 也曾为很多在英美和加拿大出版的绘本绘画插图。马教授主力研究舞台设计艺术及教学,成就备受肯定,早於1995年已晋身 《美籍亚裔名人录》,下一本著作《设计场景》暂定2015年在美国出版。

 

麦伟铸教授

 

麦伟铸教授

香港演艺学院
作曲及电子音乐系主任

麦伟铸於香港出生,早於七十年代的「音乐新环境」音乐会系列弹奏古典结他,与多位乐手演绎不同风格的新作。八十年代,两度与当时的澳门室乐团演奏卢狄高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及於1988年的ISCM国际现代音乐节演出德国作曲家汉斯的变色龙(Henze’s El Cameron)。过去数十年一直以作曲者或结他手身份参与音乐活动,在多个机构给予讲座和示范。他曾获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音乐学院邀请为访问艺术家,及於法国索恩皮尼勒塞克国际夏日音乐营教授作曲。

麦伟铸先后获得西班牙音乐演奏文凭、英国皇家音乐院结他演奏文凭(LRSM)、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主修音乐)、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音乐硕士(作曲及电子音乐)。曾多次到史丹福大学电脑音乐中心(CCRMA)研究音乐程式编写及声响学。

他曾为多个本地及海外的艺术团体创作音乐,作品类型包括有合唱,中西乐队,戏剧,舞蹈,电子和多媒体。委约创作和合作的艺术团体计有Insomnio(荷兰现代音乐合奏)、苏黎世乐团、瑞典双簧管三重奏、汉堡的新乐团、英王口琴五重奏、香港管弦乐团、香港小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城市当代舞蹈团、中英剧团,和其他专业表演团体和中西室乐组合。作品常发表於本地和海外音乐会、音乐节、研讨会、及国际会议。海外演出地区包括有伦敦、台湾、罗马尼亚、美国、 德国、澳洲、新西兰和亚洲多个城市。

麦伟铸积极参与专业事务,包括推动音乐创作,及相关的教育活动。曾获邀担任波兰卡齐米 Serocki国际作曲家比赛评判;国际电脑音乐会议的选曲委员;以香港代表的身份出席新西兰亚太音乐节、比利时国际现代音乐节、巴黎及都柏林的国际作曲家会议等等。他现为香港作曲家联会的理事,推广音乐创作和担任音乐会监制和策划等工作,於1987至2008年间分别任联会的秘书、司库和副主席。曾於音乐统筹处、中央图书馆、教统局等政府机构演讲和设计音乐培训课程;为大专院校担任校外考官和课程顾问;及於国际表演艺术节中发表有关音乐创作的论文。

於香港演艺学院任教和从事行政工作多年,麦伟铸目前是作曲及电子音乐系主任。

毛俊辉

 

毛俊辉

香港演艺学院
Chair of 戏曲学院

 

毛俊辉於1985年香港演艺学院成立之初返港出任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培育众多出色的本地人才。2001-2008年担任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卸任时获颁「桂冠导演」名衔。2004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以表扬他对本港表演艺术的杰出贡献。毛氏现为亚洲演艺研究创办人及总监,香港演艺学院校董会副主席,以及香港台湾文化合作委员会召集人。

                

 

 

 
阿曼达•莫里斯博士

 

阿曼达•莫里斯博士

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
表演艺术学院院长

莫里斯博士为新加坡著名当代艺术学府-拉萨尔艺术学院的表演艺术学院院长,出掌现职前历任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纯美术、音乐及戏剧中心总监、澳洲国家戏剧艺术学院(NIDA)公开课程及新媒体主管。她是NIDA校友,修读导演课程,早年曾任独立舞台导演,持有悉尼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学位。

身为知名的资深艺术教育家,莫氏先后为澳洲、新西兰及新加坡设计不少创新的演艺教育课程,成效卓著,最新例子为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的「艺术教育学硕士课程」。她善於把新技术和新媒体的信息互动特性与表演艺术结合,应用於视频娱乐/电玩产品和演艺课程,曾为NIDA制作荣获英国国家学术院奖项的光碟StageStruck,又与澳洲影视播音学校合作摄制《电脑剧场》、《割爱》等网上戏剧,后者更是澳洲首出在宽频播放的互动式剧作。她现时的研究以研发表演艺术的新模式为主。

 

蒲乐臻博士

 

蒲乐臻博士

泰国玛希隆大学国际学院美术及应用艺术学系
助理教授及讲师

蒲乐臻博士现为泰国玛希隆大学国际学院美术及应用艺术学系讲师及助理教授,之前为曼谷大学传播艺术学院表演艺术系发言人兼讲师,拥有泰国国立法政大学戏剧艺术学士、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戏剧实务(演出)文学硕士及伦大亚非学院东南亚研究哲学博士学位。她醉心东南亚表演艺术,专攻喜剧及剧场美学,曾於2014年的《亚洲戏剧学报》(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发表题为「佛教与泰国喜剧」的论文;另一篇著作《后现代主义与泰国戏剧:表意与写实》,则获剑桥学者出版社(由剑桥大学前讲师及研究人员创办)出版的学术书籍《接触伦理:戏剧、表演与哲学的界限》收录。

蒲博士曾参与在圣彼得堡、牛津、利兹、夏威夷、吉隆坡及曼谷等地的重要学术会议,并在席上发表论文;2013年筹办「东南亚表演艺术全球研讨会、工作坊及表演」,吸引众多区内及国际学者、同业与戏剧艺术家出席,非常成功。演出方面,国内外不少著名剧场皆曾出现她的身影,如伦敦新维克剧院、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捷克Theatre Na Zabradli,以及曼谷的阿克斯拉剧场与泰国文化中心。她渴望在西方       现代演戏哲学与传统的东方即兴演绎技法中找寻中庸之道,而这也是其新著作的焦点。

                

爱玛•雷丁博士

爱玛•雷丁博士

英国三一拉邦艺术学院
舞蹈科学系系主任

爱玛•雷丁博士博士现任英国三一拉邦艺术学院舞蹈科学系系主任。

她早年接受专业的舞蹈表演训练,曾加入匈牙利Tranz Danz舞蹈团,并在香港演出著名编舞家Rosalind Newman的作品,现时在英国三一拉邦艺术学院从事管理及研究工作,兼教当代舞蹈技巧及运动生理学课程。

雷博士为三一拉邦艺术学院「进阶培训中心」发展计划首席研究员。该计划获英国教育部及Leverhulme信托基金资助,是长达3年的纵向研究,旨在发掘和培育具舞蹈天份的年轻人。「音乐及舞蹈科学:优化演艺潜能」是另一项由她担任首席研究员的项目,旨在评估音乐及舞蹈本科生的健康及体质。另外,她亦有一些研究是运用科学方法,衡量舞蹈对其他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其文章散见於《体适能研究学报》、《舞蹈医学及科学学报》、《高能力研究》及《国际学习》等学术期刊。

她曾任国际舞蹈医学及科学协会(IADMS)会长,现为该会理事,也是三一拉邦学院在英国舞蹈医学及科学研究院的代表。

 

李安•鲁宾教授

 

李安•鲁宾教授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
East 15戏剧学院总监

* 鲁宾教授也是圆桌讨论环节「连系四方:环球创意与海外华人」的主持人

李安•鲁宾教授教授是英国导演工会、皇家艺术学会及皇家亚洲学会会员、俄罗斯戏剧艺术大学(莫斯科)荣誉教授,也是爱尔兰国立剧院(亦称都柏林艾比剧院)前驻院导演。他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助理导演起步,历任英国三大剧团(包括布利斯托尔老域剧团)的艺术总监,著有《尼古拉斯•尼克贝的故事》(后获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搬上舞台)及《巴峇的表演艺术》,两书均由英国Routledge出版社出版。

鲁宾教授导演的作品曾在加拿大、中国内地、泰国、日本、希腊、美国、爱尔兰、智利、香港及英国各地公演。他走遍俄罗斯、西班牙、韩国、法国、荷兰及菲律宾,培训当地演员及导演,近年为加拿大斯特拉特福戏剧艺术节导演一系列莎剧,并与日本的大型剧团「文学座」合作。由他导演的一出泰国大型表演,创下了过去15年连续在拥有 3,000座位的一家大剧院上演的骄人纪录。另外,他也曾在伦敦西城区(英国最著名剧院集中地)及美国纽约从事导演工作。

 

盛宗亮教授

 

盛宗亮教授

密西根大学伦那德伯恩斯坦杰出大学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包玉刚杰出客席教授

曾获麦卡瑟「天才」大奖的盛宗亮在1955年12月6日出生於上海,1982年移居美国纽约。现任密西根大学伦那德伯恩斯坦杰出大学教授及香港科技大学包玉刚杰出客席教授。

盛宗亮曾与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合作,其中包括伯恩斯坦、马佐、艾勋巴哈、迪图瓦、斯拉金、斯瓦兹、罗伯森、津曼、贾维、史巴诺、沃夫、马友友、舍尔金、艾克斯、林昭亮、卜朗夫门、格蓝妮等等。

他广受委约,几乎在北美、欧洲及亚洲每个著名的音乐机构中,都曾上演他的作品,其中包括:美国白宫、2008年北京国际奥运会、纽约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克里福兰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巴黎乐团、英国BBC交响乐团、汉堡广播交响乐团、丹麦国家交响乐团、芝加哥抒情大剧院、桑塔费歌剧院及纽约市歌剧院。

盛宗亮的全部作品均为美国G Schirmer公司专权出版。与它合作录制过专集唱片片公司有:Naxos、Sony Classical、Talarc、Delos、Koch International、New World labels及Grammofon AB BIS等等。

深受东亚及中亚民间和古典音乐传统的影响,他的音乐既戏剧化又抒情。自2000年起,他深入研究丝路文化的种种。他曾担任由马友友领协的「丝绸之路」乐团的艺术顾问。

作为指挥家及钢琴家,他曾与众多音乐团体合作,其中包括:美国旧金山交响乐团、底特律交响乐团、西雅图交响乐团、纽约室内交响乐团、葛兰碧交响乐团、俄罗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德国多尔特蒙爱乐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并在卡内基音乐大厅、林肯中心、肯尼迪艺术中心等地演出。

自从2011年起, 盛宗亮在香港创建了每年一度的作曲演奏大师班:创意间的亲匿――盛宗亮与国际作曲家河演奏家相聚在香港,并任其艺术总监。其影响非常成功,受到美国华尔街时报,英国经济时报,以及香港文汇报,信报等赞誉。「创作间的亲昵」的音乐会由香港RTHK合作播出,其演出、讨论实况并由Naxos收入其音乐图书馆。

 

孙惠柱教授

 

孙惠柱教授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纽约《戏剧评论》联盟编辑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纽约《戏剧评论》联盟编辑。著有《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谁的蝴蝶夫人——戏剧冲突与文明冲突》、《摹仿什么?表现什么?》、《社会表演学》、《中国戏曲演绎西方经典》等;发表150余篇中英文论文;话剧《挂在墙上的老B》、《中国梦》、《明日就要出山》、《神仙与好女人》,音乐话剧《苏州河北》,越剧《心比天高》、《海上夫人》,京剧《王者俄狄》、《朱丽小姐》、《红楼佚梦》等在十多国演出。戏曲系列剧《孔门弟子》策划兼总编剧,率剧组赴韩、印、美、意、保演出,吸引了各国学生参与。

 

 

唐健平教授

 

唐健平教授

中央音乐学院
作曲糸教授 

唐建平教授现时任教於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是当代中国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作品千变万化,涵盖所有音乐体裁,当中不少曲目已成为经典,经常在音乐活动中演奏。

其代表作计有:歌剧《青春之歌》;舞剧《风中少林》;音乐剧《彩云飘过山岗》及《情暖天山》;大型佛教交响剧《神州和乐》;大型蒙古历史交响乐史诗《成吉思汗》;大型民族音乐诗剧《牛郎织女》;清唱剧《白马入芦花》及《路》;琵琶协奏曲《春秋》;交响乐协奏曲《圣火-2008》;敲击乐协奏曲《仓才》;笛子协奏曲《飞歌》;古琴协奏曲《云水》;民族管弦乐《后土》;九重奏《玄黄》;弦乐四重奏《啐啄》。另外,他亦曾为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编写古琴乐章,以及为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故宫》创作配乐。

身为杰出的作曲家,唐教授在不同音乐赛事中固然夺奖无数(如国家交响乐作曲比赛最高等奖),教学成就亦不逊色,先后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特别奖等荣誉。

 

邓树荣

 

邓树荣

邓树荣戏剧工作室
艺术总监

知名剧场导演、演员、戏剧教育家及瑜伽导师,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前任院长。

巴黎新索邦大学戏剧硕士,并在l’Ecole de la Belle de Mai接受演员训练。简约美学及形体剧场的倡导者,媒体称他为「简约剧场炼金术士」及「香港最具才华的剧场导演之一」。他自行研发的「前语言」表达方法训练了香港新一代的演员,并直接运用在他近期的创作中,包括《泰特斯》、《泰特斯2.0》、《打转教室》、《舞雷雨》及《你为什么不是Steve Jobs? 》。其作品曾於世界各地上演,包括伦敦环球剧场。

曾获三届香港舞台剧奖最佳导演奖、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成就奖(戏剧)、行政长官社区服务奬状,法国文化部「艺术及文学军官勋章」、香港艺术发展奖2012「年度最佳艺术家奖(戏剧)」、2013香港舞蹈年奬「最值得表扬舞蹈剧作指导」及2013年岭南大学荣誉院士等。

                                                            他是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处艺术节小组主席及香港舞蹈团的艺术顾问。

 

华道贤教授 AM

华道贤教授 AM

香港演艺学院
校长

华道贤教授AM於澳洲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超过30年,多年来身兼音乐教育家、指挥家及独奏家的他,致力将音乐教育推广至社区。

华教授毕业於澳洲阿德雷德大学音乐学院(Adelaide University’s Elder Conservatorium of Music),此后曾於查尔斯.达尔文大学(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任职,期间创办了著名的达尔文结他节(Darwin International Guitar Festival),并担任艺术总监。这结他节14年来汇聚各地的顶尖古典结他演奏家於澳洲,演绎多首澳洲新晋作曲家之作品,亦为当地一众出色的古典音乐家提供发展平台。

华教授曾於多间大学出任管理阶层。他在任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创意及人文学院院长期间,推动各项以学术兼就业为本的课程,培育音乐教育人才,又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他亦成功创立了青少年音乐课程,当中包括达尔文室乐管弦乐团 (Darwin Chamber Orchestra),热心推动澳洲的土著音乐。他出任查尔斯.达尔文大学的法律、商学及艺术学院院长时,发展一系列创意课程,范畴包括表演艺术。

於2009年至2012年期间,华教授曾於澳洲国立大学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出任音乐学院教授及院长。在任期间,他与多间国际知名的音乐高等学府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又利用尖端的创新视听教学器材,让音乐学院的学生可透过视像系统向各大师及乐团学习。

除多年的管理经验外,华教授亦是复古风格派的结他演奏家,更不遗余力於古典结他演奏的发展及推广。演出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并曾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 (Central Conservatorium of Music in Beijing) 及克拉科夫音乐学院 (Conservatorium of Music in Krakow) 担任驻院演奏家、主持大师班及授课。

华教授於2009年获澳洲政府颁授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AM)以表扬他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尤其是他在达尔文结他节中在古典结他及作曲方面的贡献,以及对音乐教育与新晋音乐家的支持。

2012年,华教授来香港出任香港演艺学院校长,他自履新后跟持份者保持紧密接触,勾划香港演艺学院未来10年发展的「路线图」,作为30周年庆典重要的一环。《策略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演艺的独特之处: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亦是亚洲区内最具活力的文化之都,提供丰富的跨范畴学习环境,重视原创,透过崭新的创新方式推动表演艺术教育。「纲要」亦强调演艺与业界紧密联系的重要性,为香港社会文化发展担当重要的角色。华教授期望演艺毕业生能够更好地装备自己,在香港以至全球担当新一代表演艺术家及文化领袖的角色。

华教授将确保演艺继续於本地及国际艺坛蓬勃发展,并与全球的高等教育界及文发展同步迈进。

 

王次照教授

 

王次照教授

中央音乐学院
院长

王次照: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著有《音乐美学基础》《音乐美学新论》等著作8部,发表《音乐的结构与功能》《价值论的音乐美学探讨》等论文和音乐学各类文章近二百篇。曾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文化部优秀教材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等奖项。所开设的《音乐美学基本问题》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曾荣获耶鲁大学Sanford Medal荣誉勋章、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和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称号。兼任全国政协委员兼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人民音乐》主编等职。

 

汪明荃博士

 

汪明荃博士

香港八和会馆
主席

香港著名艺人及粤剧工作者,从事演艺工作超过45年。70年代开始粤剧演出,致力保存粤剧传统精髓,提升粤剧演出水平,同时勇於创新。曾主演多出经典传统粤剧,并推动创新改编剧目,近年主演由话剧改编的大型粤剧《德龄与慈禧》,更广获好评。

凭着精辟视野及勇於承担的作风,汪氏六度获推选为香港八和会馆主席,热心推动本港粤剧界的承传及发展。汪氏积极为粤剧界开拓表演场地,近年成功争取翻新油麻地戏院为戏曲表演及培训的专门场地,更带领八和成为油麻地戏院场地伙伴,全力培育台前幕后接班人。在挽救新光戏院这个历史悠久的粤剧表演场地过程中,居功至伟。现时,汪氏正积极协助西九文化区,兴建及发展戏曲中心成为亚太区殿堂级的戏曲演出场地。

汪氏在艺术创作及推广方面的成就广获认同。2004年获特区政府颁授银紫荆星章 ; 2007年获颁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世界杰出华人奖及香港城市大学荣誉文博士; 2009年获香港演艺学院颁发荣誉院士,现为西九文化区表演艺术委员会成员。汪氏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务曾任港区人大代表,现为政协委员。

 

王媛媛

 

王媛媛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
团长及艺术总监

王媛媛是中国享有国际声誉的现代舞蹈编导。出生於北京,先后毕业於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并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国国家芭蕾舞团驻团编舞,丹麦皇家芭蕾舞团、香港演艺学院、纽约市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及天津芭蕾舞团的客席编舞。曾在法国国际舞蹈比赛、保加利亚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美国杰克逊芭蕾舞比赛、俄罗斯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荣获“最佳编舞奖”,成为当代在国际重要舞蹈比赛上赢得最多“最佳编舞奖”的中国编导。

她的作品有与张艺谋合作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与冯小刚合作的电影《夜宴》,还有众多极具风格的当代舞蹈作品,如为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创作的《情.色》,为上海芭蕾舞团创作的《对话肖邦》,为香港演艺学院创作的《梨花梦徊》,为纽约市芭蕾舞团创作的《逝去的时光》,在任中国国家芭蕾舞团驻团编导期间,创作舞蹈作品《牵引》、《梁山伯与祝英台》、《缘》、《夜之虹》、《剑魂》、《落情》及舞剧《胡桃夹子》等。

2008年4月,她与国内顶尖创作团队,共同创办了北京当代芭蕾舞团,连续推出当代芭蕾作品《空间日记》、《霾》、《棱镜》、《情.色》、《拾穗者》、《无足鸟》、《惊梦》、《金瓶梅》和《野草》等。

 

许舒亚教授
 

许舒亚教授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许舒亚,旅法作曲家,1983年毕业於上海音乐学院,1992年获巴黎音乐学院(CNSMDP)高级作曲班第一奖文凭(硕士),1994年获该学院第三阶段作曲大师班文凭(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作曲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上海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曾获1982年美国亚历山大•齐尔品协会作曲比赛一等奖,法国第五届贝藏松国际交响乐作曲比赛第一大奖,法国第21届布尔热国际电子音乐作曲大赛第二大奖,意大利第15届吕齐•卢索罗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第二大奖,日本东京「入野羲郎音乐奖」和法国《国际歌剧》杂志2005年度最佳原创歌剧奖。

主要作品有:歌剧《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八月雪》、《太平湖的记忆》,交响乐《涅磐》、《夕阳水晶》、《无极》,舞剧《马可•波罗的眼泪》、声乐协奏曲《拉姆之魂》、室内乐《秋天的陨落》、《周疏》、《散》、《古老原野的回声》、《题献I、II、III》,电子音乐《太一第二号》、《拉姆的海市蜃楼》、《古道叙事》等,并於法国、意大利、瑞士、荷兰、日本、韩国、泰国、巴西、中国等地演出。

被选入《新格罗夫世界音乐大辞典》和《二十世纪音乐家大辞典》。其作品被奥地利Kairos唱片公司、法国SACEM/SACD音乐版权协会、荷兰ZEBRA唱片公司、意大利吕齐•卢索罗基金会出版唱片,其乐谱由法国Henry Lemoine和Jobert 音乐出版社出版。

 

杨汉伦教授

 

杨汉伦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
音乐系教授

杨汉伦教授任教於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她的兴趣十分广泛,从19世纪的美国交响乐到当代中国音乐,以至分属「严肃」与「流行」二极的乐曲,都是其研究目标,范围跨越不同文化与领域。

她勤於写作,文章见於学术期刊如《亚洲音乐》(2010)、《国际美学及音乐社会学评论》(2011)、《音乐与政治》(2007)、《磬》(2005)、《美国音乐》(2003)及BLOK(2003),以及《回看1968年的音乐与抗争》(剑桥大学出版社、2013年)、《音乐与政治》(英国Ashgate出版社、2013年)、《音乐、权力与政治》(英国Routledge出版社、2005年)等书,总数超过30篇。

杨教授现时忙於多个项目,包括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 Michael Saffle合编新作《东西音乐的邂逅》(密芝根大学出版社),以及与芬兰於韦斯屈莱大学教授Simo Mikkonen 及浸会大学音乐系同侪Dr. John Winzenburg合著、讲述在上海的俄罗斯音乐家的新书。她亦在筹划一些个人著作,题目涉及香港的粤语流行改编歌曲,以及王西麟、朱践耳及罗忠熔3位中国作曲家的交响乐人生。

                   

张晓雄教授

 

张晓雄教授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舞蹈学院 副教授

张教授生於柬埔寨,少年移居中国,获暨南大学历史系文学学士学位,1983年移民澳洲,於阿德莱德表演艺术中心研习现代舞,踏上专业舞蹈家之路。

留澳期间,他参与过不少舞团及舞蹈表演,如悉尼One Extra Company (1985–1987)、阿德莱德 Australian Dance Theatre (1987–1992)及 Vis-a-Vis (1994-1995),曾演出澳洲著名舞台导演兼剧作家Jim Sharman的作品《魅影》(皇家昆士兰剧团与南澳洲州立剧团1992年联合制作)。

1996年,张教授於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前称国立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出任副教授,并担任云门舞集现代舞导师,同年加入台北越界舞团。

其作品不仅获云门舞集、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广东现代舞团、北京现代舞团及台北越界舞团等专业舞团首演,亦曾在世界各地的大型艺术活动中演出,包括历史逾半世纪的阿德莱德文学艺术节、美国Jacob's Pillow 舞蹈节及新加坡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