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講者

Default Cover Default Cover.
羅伯恩 • 阿徹 AO

 

羅伯恩 • 阿徹 AO

墨爾本聯邦廣場《冬夜燈影》文化藝術嘉年華藝術總監
澳洲藝術發展局副主席
澳洲與拉丁美洲關係理事會(COALAR)理事
澳洲「赫爾普曼獎」2013年最佳卡巴萊表演者

羅伯恩 • 阿徹AO 多才多藝,以歌手身份獲澳洲「赫爾普曼獎」選為2013年最佳卡巴萊表演者,也是作家和藝術管理人;西澳洲大學出版社更把其部分公開演詞輯錄成書,取名Detritus出版。她曾任阿德萊德、墨爾本及塔斯曼尼亞等地藝術節的藝術總監、「坎培拉百年誌慶活動」創作總監,一手為墨爾本聯邦廣場創辦《冬夜燈影》文化藝術嘉年華,並出任藝術總監至今。

羅伯恩 • 阿徹AO現為澳洲藝術發展局副主席,身兼無數藝術組織的贊助人和歐洲藝術節協會工作室導師。由於對文化藝術有傑出貢獻,她先後獲頒澳洲官佐勳章、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及比利時皇家官佐勳章,並獲南澳洲芬林德大學、悉尼大學及坎培拉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巴圖教授

 

巴圖教授

中國戲曲學院
院長

巴圖,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法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分管學科、人事、科研、研究生教育、研究所工作。研究領域:經濟社會學、藝術教育管理。現為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

 

 

 

希拉莉•波爾丁

希拉莉•波爾丁

英國威爾斯皇家音樂及戲劇學院
院長

波爾丁女士為英國威爾斯皇家音樂及戲劇學院院長。該學院現有700名學生,修讀音樂、演技、音樂劇、舞台管理、舞台設計及藝術管理,來自全球約30個國家,四分之三屬於威爾斯以外地區。2013年,其戲劇課程獲《衛報》英國大學排名榜評為全英第一,學院本身亦躋身英國五大音樂學府之一。

她於牛津聖希爾達學院取得音樂學士學位後,曾在多個涉及藝術和廣播的崗位工作,1999至2007年出任英格蘭藝術發展局音樂總監,負責為受公帑資助的英國藝團/藝術活動制訂和推行國家的音樂發展策略。

1978至1999年間,波氏加入英國廣播公司,製作及導演一系列在電視及電台播放的音樂及藝術節目;1992年,她在卡迪夫市為英國播公司成立新的音樂及藝術分部,以多元化的藝術節目服務威爾斯以至全英各地;1997至1999年,她出任英國廣播公司第三台的策劃編輯 (音樂政策) ,負責篩選及評核音樂與演講節目。

陳慶恩教授

 

陳慶恩教授

香港大學
音樂系系主任

陳慶恩現為香港大學音樂系主任。創作以擅於糅合中西特色見稱,作品曾於世界各地上演,包括北京第二屆中國交響樂之春(2010)、愛丁堡藝術節(2009)、康奈爾大學駐校中國音樂家計劃(2009)、向巴托克致敬—布達佩斯(2006)、阿姆斯特丹國際高德阿姆斯音樂節(2003)、墨爾本藝術節(2002)、星加坡藝術節(2002,2006)等。近作計有第四十一屆香港藝術節委約創作的三幕室內歌劇《蕭紅》(2013)及香港小交響樂團為其北美之旅委約創作的《一霎好風》(2012)。陳慶恩與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三次合作(《霸王》2005, 《蘭陵王》2007,《非常道》2009),備受讚譽,舞劇《蘭陵王》獲 2008年香港舞蹈年獎的最佳原創音樂獎。同年,陳慶恩亦獲民政事務局長嘉許計劃頒發嘉許狀及獎章,表揚他在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貢獻。

 

江青

 

江青

演員、舞者、編舞、導演、作家及
香港舞蹈團第一任藝術總監

十歲由上海進入北京舞蹈學校,接受六年專業訓練。此後她的工作經驗是多方面的,涵括了演員、舞者、編舞、導演、寫作、舞美設計。

六0年代在香港、台灣從事電影工作時,主演影片二十餘部,並參加數部影片的編舞工作,於一九六七年獲台灣電影最佳女主角金馬獎。

一九七0年她前往美國,接觸學習現代舞。七三年在紐約創立「江青舞蹈團」(至八五年)舞團和她的獨舞晚會不斷地在世界各地演出,並應邀參加國際性的藝術活動。

一九八二年至八四年應邀出任香港舞蹈團第一任藝術總監。

她曾任教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紐約亨特大學、瑞典舞蹈學院以及北京舞蹈學院。

一九八五年江青移居瑞典,此後以自由編導身份在世界各地進行舞蹈創作和獨舞演出,並經常參加歌劇和話劇的編導工作,她的藝術生涯也開始向跨別類、多媒體、多元化發展。她的舞台創作演出其中包括:紐約古庚漢博物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倫敦 Old Vic 劇場、瑞典皇家話劇院、維也納人民歌劇院、瑞士 Bern 城市劇場、柏林世界文化中心、中國國家歌劇院。

自九十年代開始,她創作了多部舞台和電影劇本,其中《童年》獲一九九三年台灣優秀電影劇本獎。

著作有:《往時‧往事‧往思》『1991』、《藝壇拾片》『2010』、《故人故事》『2013』書。

現居瑞典、紐約。

                                                 

 
焦雄屏教授

 

 

焦雄屏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電影與新媒體學院教授

成功推動台灣新電影浪潮,是台灣電影在國際上成功關鍵的人物。她曾監製及參與多部中港台電影包括《十七歲的單車》、《藍色大門》、《聽說》、《白銀帝國》、《愛你愛我》、《侯孝賢畫像》、《愛你一萬年》、《阮玲玉》、《禪打》、《蘋果》、《觀音山》、《大同:康有為瑞典》、《疼惜天地》、《小偷》、《被偷走的那五年》、《意外的戀愛時光》,在國際上獲獎無數。      她是臺北藝術大學電影系教授,培育多個編劇及導演。在任金馬影展主席期間,她改革評審制,增加國際性,開創電影創投會議,並與大陸電影頻道合作轉播典禮,使金馬獎氣象一新。她經常出任柏林、威尼斯、鹿特丹、聖塞巴斯蒂安、布宜諾斯艾利斯、溫哥華、舊金山、山形、香港、新加坡、塔什干、雪梨、俄國及福岡等國際一流電影節的評審,也出席耶魯、芝加哥、柏克萊、哈佛、UCLA等名校學術會議及演講。1993她擔任台灣電影年的執行長,大規模培養台灣至今在一線工作的製片、錄音、攝影、美術、動畫、表演人才,並出版了一系列台灣電影史叢書,推動數十個台灣電影在外國的專題展,電影數字資料庫,替台灣電影打下電影業日後蓬勃的基礎。

她出版書超過八十本,獲頒母校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赫斯特大獎,中國《南方都市報》十年電影貢獻獎,印度影展終生成就獎,《People》之「菁鑽」大獎,當選《天下》雜誌台灣千禧年最有影響的200人物之一,以及2013年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

近來在視頻網站主持《聚焦》對談節目,廣受觀眾歡迎與媒體關注。

唐雁妮教授 OAM

 

唐雁妮教授 OAM

香港演藝學院滙藝學院院長

擁有豐富的國際舞蹈、教育及人文學科經驗,唐雁妮教授對本科生及研究生專科學院為本的舞蹈課程發展,擔當了重要角色:歷任阿德雷德大學演藝學院院長(澳洲)、前倫敦拉賓中心研究及研究生課程系主任,香港演藝學院首任舞蹈學科系主任及舞蹈碩士課程統籌。她曾於澳洲省市、國家顧問及資助機構擔任要職, 並同時為國際舞蹈界作出多方面的貢獻。

一九九三年,她於倫敦拉賓中心完成博士課程;並在二○○三年獲頒澳洲榮譽勳章,以表揚她在專業、教學及研究等不同崗位上對舞蹈及表演藝術所作的貢獻。在被任命為匯藝學院院長之前,她是演藝的舞蹈學院院長。

 

蔣維國博士

 

蔣維國博士

香港演藝學院
戲劇學院前院長

生於上海,一九六零年代開始在舞台和電視製作中擔任演員和導演,八十年代中任教於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1989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金赴美國考察,是耶魯大學和紐約大學的訪問學者。

他於1997年在英國獲博士學位,也曾是利茲大學的研究院士。隨即先後任教於臺灣的國立藝術學院、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2001年出任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領導該學院八年至2009年退休。其它任職包括北京中央戲劇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兩院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學榮譽教授、利茲大學客座研究院士。

 

黎宇文

 

黎宇文

桃花源粵劇工作舍
董事會副主席

香港出生長大。1996年於香港演藝學院科藝(電視/電影)文憑課程畢業。游走於錄像、舞蹈、戲曲及飲食文化之間。錄像作品曾獲首屆香港跳格舞蹈錄像比賽2004大獎,電視推廣大獎2005(亞洲區)獲得「最佳假日及節日宣傳片」金獎,入選法國康城影展2013「短片角落」單元等。2012年澳洲ReelDance Moving Image Collection (MIC)把他製作的舞蹈錄像《一杯茶》選為藏品,在悉尼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NSW)作永久收藏。

現為桃花源粵劇工作舍董事會副主席及舞台技術統籌、好順景藝術工作室創作總監、不加鎖舞踊館董事、桃花源小廚有限公司董事及桃花源小廚集團行政總監。

                

 

 馬文海教授

 馬文海教授

南洋藝術學院戲劇糸
糸主任及高級講師

馬文海教授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專攻舞台設計專業,並擁有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藝術碩士(場景及服裝設計)學位。

他是資深的場景及服裝設計專家,長期從事教育工作,過去30年主要在美國講學;2011年加入南洋藝術學院前,擔任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戲劇學系佈景設計講座教授、高級設計師兼主任教師,獲授終身教授資格。他亦曾出任美國杜克大學戲劇系舞台設計學主管11年之久,並先後於美國普渡大學、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香港演藝學院及中央戲劇學院任教。

他在美國及亞洲均有不少設計作品,除了著有教科書《場景設計:表演與媒體》(2012年由美國Focus Publishing/R. Pullins Co出版) , 也曾為很多在英美和加拿大出版的繪本繪畫插圖。馬教授主力研究舞台設計藝術及教學,成就備受肯定,早於1995年已晉身 《美籍亞裔名人錄》,下一本著作《設計場景》暫定2015年在美國出版。

 

麥偉鑄教授

 

麥偉鑄教授

香港演藝學院
作曲及電子音樂系主任

麥偉鑄於香港出生,早於七十年代的「音樂新環境」音樂會系列彈奏古典結他,與多位樂手演繹不同風格的新作。八十年代,兩度與當時的澳門室樂團演奏盧狄高的阿蘭胡埃斯協奏曲,及於1988年的ISCM國際現代音樂節演出德國作曲家漢斯的變色龍(Henze’s El Cameron)。過去數十年一直以作曲者或結他手身份參與音樂活動,在多個機構給予講座和示範。他曾獲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城音樂學院邀請為訪問藝術家,及於法國索恩皮尼勒塞克國際夏日音樂營教授作曲。

麥偉鑄先後獲得西班牙音樂演奏文憑、英國皇家音樂院結他演奏文憑(LRSM)、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主修音樂)、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音樂碩士(作曲及電子音樂)。曾多次到史丹福大學電腦音樂中心(CCRMA)研究音樂程式編寫及聲響學。

他曾為多個本地及海外的藝術團體創作音樂,作品類型包括有合唱,中西樂隊,戲劇,舞蹈,電子和多媒體。委約創作和合作的藝術團體計有Insomnio(荷蘭現代音樂合奏)、蘇黎世樂團、瑞典雙簧管三重奏、漢堡的新樂團、英王口琴五重奏、香港管弦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中樂團、城市當代舞蹈團、中英劇團,和其他專業表演團體和中西室樂組合。作品常發表於本地和海外音樂會、音樂節、研討會、及國際會議。海外演出地區包括有倫敦、台灣、羅馬尼亞、美國、 德國、澳洲、新西蘭和亞洲多個城市。

麥偉鑄積極參與專業事務,包括推動音樂創作,及相關的教育活動。曾獲邀擔任波蘭卡齊米 Serocki國際作曲家比賽評判;國際電腦音樂會議的選曲委員;以香港代表的身份出席新西蘭亞太音樂節、比利時國際現代音樂節、巴黎及都柏林的國際作曲家會議等等。他現為香港作曲家聯會的理事,推廣音樂創作和擔任音樂會監製和策劃等工作,於1987至2008年間分別任聯會的秘書、司庫和副主席。曾於音樂統籌處、中央圖書館、教統局等政府機構演講和設計音樂培訓課程;為大專院校擔任校外考官和課程顧問;及於國際表演藝術節中發表有關音樂創作的論文。

於香港演藝學院任教和從事行政工作多年,麥偉鑄目前是作曲及電子音樂系主任。

毛俊輝

 

毛俊輝

香港演藝學院
Chair of 戲曲學院

 

毛俊輝於1985年香港演藝學院成立之初返港出任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培育眾多出色的本地人才。2001-2008年擔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卸任時獲頒「桂冠導演」名銜。2004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以表揚他對本港表演藝術的傑出貢獻。毛氏現為亞洲演藝研究創辦人及總監,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副主席,以及香港台灣文化合作委員會召集人。

                

 

 

 
阿曼達•莫里斯博士

 

阿曼達•莫里斯博士

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
表演藝術學院院長

莫里斯博士為新加坡著名當代藝術學府-拉薩爾藝術學院的表演藝術學院院長,出掌現職前歷任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純美術、音樂及戲劇中心總監、澳洲國家戲劇藝術學院(NIDA)公開課程及新媒體主管。她是NIDA校友,修讀導演課程,早年曾任獨立舞台導演,持有悉尼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學位。

身為知名的資深藝術教育家,莫氏先後為澳洲、新西蘭及新加坡設計不少創新的演藝教育課程,成效卓著,最新例子為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的「藝術教育學碩士課程」。她善於把新技術和新媒體的信息互動特性與表演藝術結合,應用於視頻娛樂/電玩產品和演藝課程,曾為NIDA製作榮獲英國國家學術院獎項的光碟StageStruck,又與澳洲影視播音學校合作攝製《電腦劇場》、《割愛》等網上戲劇,後者更是澳洲首齣在寬頻播放的互動式劇作。她現時的研究以研發表演藝術的新模式為主。

 

蒲樂臻博士

 

蒲樂臻博士

泰國瑪希隆大學國際學院美術及應用藝術學系
助理教授及講師

蒲樂臻博士現為泰國瑪希隆大學國際學院美術及應用藝術學系講師及助理教授,之前為曼谷大學傳播藝術學院表演藝術系發言人兼講師,擁有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戲劇藝術學士、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戲劇實務(演出)文學碩士及倫大亞非學院東南亞研究哲學博士學位。她醉心東南亞表演藝術,專攻喜劇及劇場美學,曾於2014年的《亞洲戲劇學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發表題為「佛教與泰國喜劇」的論文;另一篇著作《後現代主義與泰國戲劇:表意與寫實》,則獲劍橋學者出版社(由劍橋大學前講師及研究人員創辦)出版的學術書籍《接觸倫理:戲劇、表演與哲學的界限》收錄。

蒲博士曾參與在聖彼得堡、牛津、利茲、夏威夷、吉隆坡及曼谷等地的重要學術會議,並在席上發表論文;2013年籌辦「東南亞表演藝術全球研討會、工作坊及表演」,吸引眾多區內及國際學者、同業與戲劇藝術家出席,非常成功。演出方面,國內外不少著名劇場皆曾出現她的身影,如倫敦新維克劇院、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捷克Theatre Na Zabradli,以及曼谷的阿克斯拉劇場與泰國文化中心。她渴望在西方       現代演戲哲學與傳統的東方即興演繹技法中找尋中庸之道,而這也是其新著作的焦點。

                

愛瑪•雷丁博士

愛瑪•雷丁博士

英國三一拉邦藝術學院
舞蹈科學系系主任

愛瑪•雷丁博士博士現任英國三一拉邦藝術學院舞蹈科學系系主任。

她早年接受專業的舞蹈表演訓練,曾加入匈牙利Tranz Danz舞蹈團,並在香港演出著名編舞家Rosalind Newman的作品,現時在英國三一拉邦藝術學院從事管理及研究工作,兼教當代舞蹈技巧及運動生理學課程。

雷博士為三一拉邦藝術學院「進階培訓中心」發展計劃首席研究員。該計劃獲英國教育部及Leverhulme信託基金資助,是長達3年的縱向研究,旨在發掘和培育具舞蹈天份的年輕人。「音樂及舞蹈科學:優化演藝潛能」是另一項由她擔任首席研究員的項目,旨在評估音樂及舞蹈本科生的健康及體質。另外,她亦有一些研究是運用科學方法,衡量舞蹈對其他人身心健康的影響。其文章散見於《體適能研究學報》、《舞蹈醫學及科學學報》、《高能力研究》及《國際學習》等學術期刊。

她曾任國際舞蹈醫學及科學協會(IADMS)會長,現為該會理事,也是三一拉邦學院在英國舞蹈醫學及科學研究院的代表。

 

李安•魯賓教授

 

李安•魯賓教授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
East 15戲劇學院總監

* 魯賓教授也是圓桌討論環節「連繫四方:環球創意與海外華人」的主持人

李安•魯賓教授教授是英國導演工會、皇家藝術學會及皇家亞洲學會會員、俄羅斯戲劇藝術大學(莫斯科)榮譽教授,也是愛爾蘭國立劇院(亦稱都柏林艾比劇院)前駐院導演。他從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助理導演起步,歷任英國三大劇團(包括布利斯托爾老域劇團)的藝術總監,著有《尼古拉斯•尼克貝的故事》(後獲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搬上舞台)及《巴峇的表演藝術》,兩書均由英國Routledge出版社出版。

魯賓教授導演的作品曾在加拿大、中國內地、泰國、日本、希臘、美國、愛爾蘭、智利、香港及英國各地公演。他走遍俄羅斯、西班牙、韓國、法國、荷蘭及菲律賓,培訓當地演員及導演,近年為加拿大斯特拉特福戲劇藝術節導演一系列莎劇,並與日本的大型劇團「文學座」合作。由他導演的一齣泰國大型表演,創下了過去15年連續在擁有 3,000座位的一家大劇院上演的驕人紀錄。另外,他也曾在倫敦西城區(英國最著名劇院集中地)及美國紐約從事導演工作。

 

盛宗亮教授

 

盛宗亮教授

密西根大學倫那德伯恩斯坦傑出大學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包玉剛傑出客席教授

曾獲麥卡瑟「天才」大獎的盛宗亮在1955年12月6日出生於上海,1982年移居美國紐約。現任密西根大學倫那德伯恩斯坦傑出大學教授及香港科技大學包玉剛傑出客席教授。

盛宗亮曾與許多傑出的音樂家合作,其中包括伯恩斯坦、馬佐、艾勳巴哈、迪圖瓦、斯拉金、斯瓦茲、羅伯森、津曼、賈維、史巴諾、沃夫、馬友友、舍爾金、艾克斯、林昭亮、卜朗夫門、格藍妮等等。

他廣受委約,幾乎在北美、歐洲及亞洲每個著名的音樂機構中,都曾上演他的作品,其中包括:美國白宮、2008年北京國際奧運會、紐約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克里福蘭管弦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費城交響樂團、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巴黎樂團、英國BBC交響樂團、漢堡廣播交響樂團、丹麥國家交響樂團、芝加哥抒情大劇院、桑塔費歌劇院及紐約市歌劇院。

盛宗亮的全部作品均為美國G Schirmer公司專權出版。與它合作錄製過專集唱片片公司有:Naxos、Sony Classical、Talarc、Delos、Koch International、New World labels及Grammofon AB BIS等等。

深受東亞及中亞民間和古典音樂傳統的影響,他的音樂既戲劇化又抒情。自2000年起,他深入研究絲路文化的種種。他曾擔任由馬友友領協的「絲綢之路」樂團的藝術顾问。

作為指揮家及鋼琴家,他曾與眾多音樂團體合作,其中包括:美國舊金山交響樂團、底特律交響樂團、西雅圖交響樂團、紐約室內交響樂團、葛蘭碧交響樂團、俄羅斯聖彼得堡愛樂樂團、德國多爾特蒙愛樂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並在卡內基音樂大廳、林肯中心、肯尼迪藝術中心等地演出。

自從2011年起, 盛宗亮在香港創建了每年一度的作曲演奏大師班:創意間的親匿──盛宗亮與國際作曲家河演奏家相聚在香港,並任其藝術總監。其影響非常成功,受到美國華爾街時報,英國經濟時報,以及香港文彙報,信報等讚譽。「創作間的親暱」的音樂會由香港RTHK合作播出,其演出、討論實況並由Naxos收入其音樂圖書館。

 

孫惠柱教授

 

孫惠柱教授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紐約《戲劇評論》聯盟編輯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紐約《戲劇評論》聯盟編輯。著有《第四堵牆:戲劇的結構與解構》、《誰的蝴蝶夫人——戲劇衝突與文明衝突》、《摹仿什麼?表現什麼?》、《社會表演學》、《中國戲曲演繹西方經典》等;發表150余篇中英文論文;話劇《掛在牆上的老B》、《中國夢》、《明日就要出山》、《神仙與好女人》,音樂話劇《蘇州河北》,越劇《心比天高》、《海上夫人》,京劇《王者俄狄》、《朱麗小姐》、《紅樓佚夢》等在十多國演出。戲曲系列劇《孔門弟子》策劃兼總編劇,率劇組赴韓、印、美、意、保演出,吸引了各國學生參與。

 

 

唐健平教授

 

唐健平教授

中央音樂學院
作曲糸教授 

唐建平教授現時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是當代中國最活躍的作曲家之一,作品千變萬化,涵蓋所有音樂體裁,當中不少曲目已成為經典,經常在音樂活動中演奏。

其代表作計有:歌劇《青春之歌》;舞劇《風中少林》;音樂劇《彩雲飄過山崗》及《情暖天山》;大型佛教交響劇《神州和樂》;大型蒙古歷史交響樂史詩《成吉思汗》;大型民族音樂詩劇《牛郎織女》;清唱劇《白馬入蘆花》及《路》;琵琶協奏曲《春秋》;交響樂協奏曲《聖火-2008》;敲擊樂協奏曲《倉才》;笛子協奏曲《飛歌》;古琴協奏曲《雲水》;民族管弦樂《后土》;九重奏《玄黃》;弦樂四重奏《啐啄》。另外,他亦曾為吳宇森導演的電影《赤壁》編寫古琴樂章,以及為中央電視台的紀錄片《故宮》創作配樂。

身為傑出的作曲家,唐教授在不同音樂賽事中固然奪獎無數(如國家交響樂作曲比賽最高等獎),教學成就亦不遜色,先後獲得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教育部寶鋼優秀教師獎特別獎等榮譽。

 

鄧樹榮

 

鄧樹榮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藝術總監

知名劇場導演、演員、戲劇教育家及瑜伽導師,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前任院長。

巴黎新索邦大學戲劇碩士,並在l’Ecole de la Belle de Mai接受演員訓練。簡約美學及形體劇場的倡導者,媒體稱他為「簡約劇場煉金術士」及「香港最具才華的劇場導演之一」。他自行研發的「前語言」表達方法訓練了香港新一代的演員,並直接運用在他近期的創作中,包括《泰特斯》、《泰特斯2.0》、《打轉教室》、《舞雷雨》及《你為什麼不是Steve Jobs? 》。其作品曾於世界各地上演,包括倫敦環球劇場。

曾獲三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成就獎(戲劇)、行政長官社區服務奬狀,法國文化部「藝術及文學軍官勳章」、香港藝術發展獎2012「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戲劇)」、2013香港舞蹈年奬「最值得表揚舞蹈劇作指導」及2013年嶺南大學榮譽院士等。

                                                            他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處藝術節小組主席及香港舞蹈團的藝術顧問。

 

華道賢教授 AM

華道賢教授 AM

香港演藝學院
校長

華道賢教授AM於澳洲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超過30年,多年來身兼音樂教育家、指揮家及獨奏家的他,致力將音樂教育推廣至社區。

華教授畢業於澳洲阿德雷德大學音樂學院(Adelaide University’s Elder Conservatorium of Music),此後曾於查爾斯.達爾文大學(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任職,期間創辦了著名的達爾文結他節(Darwin International Guitar Festival),並擔任藝術總監。這結他節14年來匯聚各地的頂尖古典結他演奏家於澳洲,演繹多首澳洲新晉作曲家之作品,亦為當地一眾出色的古典音樂家提供發展平台。

華教授曾於多間大學出任管理階層。他在任查爾斯.達爾文大學創意及人文學院院長期間,推動各項以學術兼就業為本的課程,培育音樂教育人才,又豐富當地的文化生活;他亦成功創立了青少年音樂課程,當中包括達爾文室樂管弦樂團 (Darwin Chamber Orchestra),熱心推動澳洲的土著音樂。他出任查爾斯.達爾文大學的法律、商學及藝術學院院長時,發展一系列創意課程,範疇包括表演藝術。

於2009年至2012年期間,華教授曾於澳洲國立大學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出任音樂學院教授及院長。在任期間,他與多間國際知名的音樂高等學府建立緊密的夥伴關係;又利用尖端的創新視聽教學器材,讓音樂學院的學生可透過視像系統向各大師及樂團學習。

除多年的管理經驗外,華教授亦是復古風格派的結他演奏家,更不遺餘力於古典結他演奏的發展及推廣。演出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並曾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 (Central Conservatorium of Music in Beijing) 及克拉科夫音樂學院 (Conservatorium of Music in Krakow) 擔任駐院演奏家、主持大師班及授課。

華教授於2009年獲澳洲政府頒授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AM)以表揚他在藝術方面的成就,尤其是他在達爾文結他節中在古典結他及作曲方面的貢獻,以及對音樂教育與新晉音樂家的支持。

2012年,華教授來香港出任香港演藝學院校長,他自履新後跟持份者保持緊密接觸,勾劃香港演藝學院未來10年發展的「路線圖」,作為30周年慶典重要的一環。《策略發展規劃綱要》強調演藝的獨特之處: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亦是亞洲區內最具活力的文化之都,提供豐富的跨範疇學習環境,重視原創,透過嶄新的創新方式推動表演藝術教育。「綱要」亦強調演藝與業界緊密聯繫的重要性,為香港社會文化發展擔當重要的角色。華教授期望演藝畢業生能夠更好地裝備自己,在香港以至全球擔當新一代表演藝術家及文化領袖的角色。

華教授將確保演藝繼續於本地及國際藝壇蓬勃發展,並與全球的高等教育界及文發展同步邁進。

 

王次炤教授

 

王次炤教授

中央音樂學院
院長

王次炤:音樂學家、音樂教育家,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著有《音樂美學基礎》《音樂美學新論》等著作8部,發表《音樂的結構與功能》《價值論的音樂美學探討》等論文和音樂學各類文章近二百篇。曾獲全國優秀教學成果國家級一等獎、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中國音樂金鐘獎理論評論獎一等獎、中國文藝評論獎一等獎,以及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文化部優秀教材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成果獎等獎項。所開設的《音樂美學基本問題》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曾榮獲耶魯大學Sanford Medal榮譽勛章、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和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稱號。兼任全國政協委員兼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兼理論委員會主任,《人民音樂》主編等職。

 

汪明荃博士

 

汪明荃博士

香港八和會館
主席

香港著名藝人及粵劇工作者,從事演藝工作超過45年。70年代開始粵劇演出,致力保存粵劇傳統精髓,提升粵劇演出水平,同時勇於創新。曾主演多齣經典傳統粵劇,並推動創新改編劇目,近年主演由話劇改編的大型粵劇《德齡與慈禧》,更廣獲好評。

憑着精闢視野及勇於承擔的作風,汪氏六度獲推選為香港八和會館主席,熱心推動本港粵劇界的承傳及發展。汪氏積極為粵劇界開拓表演場地,近年成功爭取翻新油麻地戲院為戲曲表演及培訓的專門場地,更帶領八和成為油麻地戲院場地伙伴,全力培育台前幕後接班人。在挽救新光戲院這個歷史悠久的粵劇表演場地過程中,居功至偉。現時,汪氏正積極協助西九文化區,興建及發展戲曲中心成為亞太區殿堂級的戲曲演出場地。

汪氏在藝術創作及推廣方面的成就廣獲認同。2004年獲特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 ; 2007年獲頒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世界傑出華人獎及香港城市大學榮譽文博士; 2009年獲香港演藝學院頒發榮譽院士,現為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委員會成員。汪氏亦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務曾任港區人大代表,現為政協委員。

 

王媛媛

 

王媛媛

北京當代芭蕾舞團
團長及藝術總監

王媛媛是中國享有國際聲譽的現代舞蹈編導。出生於北京,先後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與美國加州藝術學院舞蹈學院,並獲碩士學位。曾任中國國家芭蕾舞團駐團編舞,丹麥皇家芭蕾舞團、香港演藝學院、紐約市芭蕾舞團、上海芭蕾舞團及天津芭蕾舞團的客席編舞。曾在法國國際舞蹈比賽、保加利亞瓦爾納國際芭蕾舞比賽、美國傑克遜芭蕾舞比賽、俄羅斯國際芭蕾舞比賽中榮獲“最佳編舞獎”,成為當代在國際重要舞蹈比賽上贏得最多“最佳編舞獎”的中國編導。

她的作品有與張藝謀合作的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與馮小剛合作的電影《夜宴》,還有眾多極具風格的當代舞蹈作品,如為丹麥皇家芭蕾舞團創作的《情.色》,為上海芭蕾舞團創作的《對話肖邦》,為香港演藝學院創作的《梨花夢徊》,為紐約市芭蕾舞團創作的《逝去的時光》,在任中國國家芭蕾舞團駐團編導期間,創作舞蹈作品《牽引》、《梁山伯與祝英台》、《緣》、《夜之虹》、《劍魂》、《落情》及舞劇《胡桃夾子》等。

2008年4月,她與國內頂尖創作團隊,共同創辦了北京當代芭蕾舞團,連續推出當代芭蕾作品《空間日記》、《霾》、《棱鏡》、《情.色》、《拾穗者》、《無足鳥》、《驚夢》、《金瓶梅》和《野草》等。

 

許舒亞教授
 

許舒亞教授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許舒亞,旅法作曲家,1983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1992年獲巴黎音樂學院(CNSMDP)高級作曲班第一獎文憑(碩士),1994年獲該學院第三階段作曲大師班文憑(博士)。上海音樂學院院長、作曲教授,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教育委員會主任、上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

曾獲1982年美國亞歷山大•齊爾品協會作曲比賽一等獎,法國第五屆貝藏松國際交響樂作曲比賽第一大獎,法國第21屆布爾熱國際電子音樂作曲大賽第二大獎,意大利第15屆呂齊•盧索羅國際電子音樂作曲比賽第二大獎,日本東京「入野羲郎音樂獎」和法國《國際歌劇》雜誌2005年度最佳原創歌劇獎。

主要作品有:歌劇《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八月雪》、《太平湖的記憶》,交響樂《涅磐》、《夕陽水晶》、《無極》,舞劇《馬可•波羅的眼淚》、聲樂協奏曲《拉姆之魂》、室內樂《秋天的隕落》、《周疏》、《散》、《古老原野的回聲》、《題獻I、II、III》,電子音樂《太一第二號》、《拉姆的海市蜃樓》、《古道敘事》等,並於法國、意大利、瑞士、荷蘭、日本、韓國、泰國、巴西、中國等地演出。

被選入《新格羅夫世界音樂大辭典》和《二十世紀音樂家大辭典》。其作品被奧地利Kairos唱片公司、法國SACEM/SACD音樂版權協會、荷蘭ZEBRA唱片公司、意大利呂齊•盧索羅基金會出版唱片,其樂譜由法國Henry Lemoine和Jobert 音樂出版社出版。

 

楊漢倫教授

 

楊漢倫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
音樂系教授

楊漢倫教授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她的興趣十分廣泛,從19世紀的美國交響樂到當代中國音樂,以至分屬「嚴肅」與「流行」二極的樂曲,都是其研究目標,範圍跨越不同文化與領域。

她勤於寫作,文章見於學術期刊如《亞洲音樂》(2010)、《國際美學及音樂社會學評論》(2011)、《音樂與政治》(2007)、《磬》(2005)、《美國音樂》(2003)及BLOK(2003),以及《回看1968年的音樂與抗爭》(劍橋大學出版社、2013年)、《音樂與政治》(英國Ashgate出版社、2013年)、《音樂、權力與政治》(英國Routledge出版社、2005年)等書,總數超過30篇。

楊教授現時忙於多個項目,包括與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教授 Michael Saffle合編新作《東西音樂的邂逅》(密芝根大學出版社),以及與芬蘭於韋斯屈萊大學教授Simo Mikkonen 及浸會大學音樂系同儕Dr. John Winzenburg合著、講述在上海的俄羅斯音樂家的新書。她亦在籌劃一些個人著作,題目涉及香港的粵語流行改編歌曲,以及王西麟、朱踐耳及羅忠鎔3位中國作曲家的交響樂人生。

                   

張曉雄教授

 

張曉雄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舞蹈學院 副教授

張教授生於柬埔寨,少年移居中國,獲暨南大學歷史系文學學士學位,1983年移民澳洲,於阿德萊德表演藝術中心研習現代舞,踏上專業舞蹈家之路。

留澳期間,他參與過不少舞團及舞蹈表演,如悉尼One Extra Company (1985–1987)、阿德萊德 Australian Dance Theatre (1987–1992)及 Vis-a-Vis (1994-1995),曾演出澳洲著名舞台導演兼劇作家Jim Sharman的作品《魅影》(皇家昆士蘭劇團與南澳洲州立劇團1992年聯合製作)。

1996年,張教授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前稱國立藝術學院) 舞蹈學院出任副教授,並擔任雲門舞集現代舞導師,同年加入台北越界舞團。

其作品不僅獲雲門舞集、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廣東現代舞團、北京現代舞團及台北越界舞團等專業舞團首演,亦曾在世界各地的大型藝術活動中演出,包括歷史逾半世紀的阿德萊德文學藝術節、美國Jacob's Pillow 舞蹈節及新加坡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