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
第十期
内容简介
| 九六中国戏剧交流研讨会在京举行 |
钟景辉 |
| 编剧 – 可独言独行的艺术? |
陈敢权 |
| 看音乐剧的新感受 – 从纽约到北京 |
毛俊辉 |
| The National Theatre of Korea |
Alex Taylor |
| 《少女梦》创作谈 |
李铭森 |
| 《一起走过烦烦的日子》和《开心公仔箱》的 难忘经验 |
傅月美 |
| |
| 剧本 |
| 《蓝月亮》 |
梁嘉杰 |
|
 |
第九期
内容简介
| 戏剧学院十周年纪念回顾 |
钟景辉 |
| 从《生死界》看高行健的戏剧理论 |
陈敢权 |
| 十周年有感 |
李铭森 |
| David Mamet的戏剧理论 |
林立三 |
| On the Role of the Director |
Alex Taylor |
| 行万里路胜万卷书 |
傅月美 |
| 形体工作坊 |
邓伟杰 |
| |
| 剧本 |
| 《长河之末》 |
张达明 |
|
 |
第八期
内容简介
| 俄罗斯探索 |
钟景辉 |
| |
|
| 剧本 |
|
| 《仙蛇惊梦》 |
陈敢权 |
| 《竹林七贤》 |
陈耀雄 |
| 《下雨天的拥抱》 |
梁嘉杰 |
|
 |
第七期
内容简介
| 第二届香港舞台剧奖 |
|
| 爱德华・雅真论演技 |
钟景辉 |
| 为演出而翻译 |
廖梅姬 |
| American Here We Come |
Colin George |
| 93 戏剧学院美国演出 |
钟景辉 |
| 默剧应用於演戏 |
邓伟杰 |
| 舞台,萤光幕,广告,我 |
秦启维 |
| |
| 剧本 |
| 《女娲》 |
陈敢权 |
|
 |
第六期
内容简介
|
第一届香港舞台剧奖
|
资料室
|
|
戏剧论坛第一讲:编剧现状与未来十年
|
傅月美笔
|
| 表演艺术的新、 “老”课题 |
徐晓钟 |
| 马塞・马素访戏剧学院 |
钟景辉 |
| 评《蝴蝶君》的演出 |
李铭森 |
| 为这一天努力 |
邓伟杰 |
| 《香港心连心》赴伦敦演出 |
陈敢权 |
| 我对香港演艺事业新文化的期望 |
曹东 |
| |
|
| 剧本 |
|
| 《星光下的蜕变》 |
陈敢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