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第十期
內容簡介
| 九六中國戲劇交流研討會在京舉行 |
鍾景輝 |
| 編劇 – 可獨言獨行的藝術? |
陳敢權 |
| 看音樂劇的新感受 – 從紐約到北京 |
毛俊輝 |
| The National Theatre of Korea |
Alex Taylor |
| 《少女夢》創作談 |
李銘森 |
| 《一起走過煩煩的日子》和《開心公仔箱》的 難忘經驗 |
傅月美 |
| |
| 劇本 |
| 《藍月亮》 |
梁嘉傑 |
|
 |
第九期
內容簡介
| 戲劇學院十週年紀念回顧 |
鍾景輝 |
| 從《生死界》看高行健的戲劇理論 |
陳敢權 |
| 十週年有感 |
李銘森 |
| David Mamet的戲劇理論 |
林立三 |
| On the Role of the Director |
Alex Taylor |
| 行萬里路勝萬卷書 |
傅月美 |
| 形體工作坊 |
鄧偉傑 |
| |
| 劇本 |
| 《長河之末》 |
張達明 |
|
 |
第八期
內容簡介
| 俄羅斯探索 |
鍾景輝 |
| |
|
| 劇本 |
|
| 《仙蛇驚夢》 |
陳敢權 |
| 《竹林七賢》 |
陳耀雄 |
| 《下雨天的擁抱》 |
梁嘉傑 |
|
 |
第七期
內容簡介
| 第二屆香港舞台劇獎 |
|
| 愛德華‧雅真論演技 |
鍾景輝 |
| 為演出而翻譯 |
廖梅姬 |
| American Here We Come |
Colin George |
| 93 戲劇學院美國演出 |
鍾景輝 |
| 默劇應用於演戲 |
鄧偉傑 |
| 舞台,螢光幕,廣告,我 |
秦啟維 |
| |
| 劇本 |
| 《女媧》 |
陳敢權 |
|
 |
第六期
內容簡介
|
第一屆香港舞台劇獎
|
資料室
|
|
戲劇論壇第一講:編劇現狀與未來十年
|
傅月美筆
|
| 表演藝術的新、 “老”課題 |
徐曉鐘 |
| 馬塞‧馬素訪戲劇學院 |
鍾景輝 |
| 評《蝴蝶君》的演出 |
李銘森 |
| 為這一天努力 |
鄧偉傑 |
| 《香港心連心》赴倫敦演出 |
陳敢權 |
| 我對香港演藝事業新文化的期望 |
曹東 |
| |
|
| 劇本 |
|
| 《星光下的蛻變》 |
陳敢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