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Sonic Visual Interplay
研究員:鄧慧中博士 (音樂學院)

 

Sonic-Visual Interplay是由作曲家鄧慧中和藝術評論家/策展人John Batten牽領,旨在鼓勵作曲家、聲音藝術家和視覺藝術家之間的創造交流和對話。此香港創樂團項目委約新音樂作品與視覺藝術結合,包括教育和外展成分,旨在鼓勵作曲家、聲音藝術家和視覺藝術家之間的創造性、交流及對話。 

 

>NME15 項目 
>Sonic-Visual Interplay 研討會
>宣傳單張
Co-Archiving a Ballet Repertory Cours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研究員: 劉燕玲(舞蹈學院),李秋妍(教育資訊科技 EduIT),余惠敏(圖書館), 董顯亮博士(舞蹈學院)

 

摘要

 

存檔是指組織和製作內容的過程,以提供可供長期持續取閱的內容。但是在表演藝術範疇內,「存檔人員」也會主動塑造內容,通常會為原本的藝術形式添上一層新知識。這篇文章探討香港一所高等教育學院為疫情期間的芭蕾舞排練課所進行的存檔工作,包括存檔成果,以及由一眾舞蹈、教育及圖書館學人員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如何互相合作的過程。雖然在網上教授排練課有其難處,但「網課」亦帶來獨特的學習體驗。為了闡述這些關於疫情期間運用混合教學及個人創意的主題,團隊訪問了一些參與者,製作出一系列教學短片。這些材料在收集後儲存於學院的數碼典藏,是首個為個別課程製作的存檔。

 

>  全文 

 

舞蹈學院舞蹈演出2021 : 梁祝 x APA 學堂
> 影片連結  
> 學院圖書館存檔 
> 製作錄像
香港電影從視覺敘事到動作敘事的轉變
研究員:林偉文博士(電影學院)

 

摘要

 

動作敘事是一種描述人類動作或行為從純粹的審美運動到媒體意義表達的轉變的方法。 我從我在香港動作電影的實踐經驗中,將從開初基於視覺敘事的方法,發展到“動作敘事”方法的轉化來研究這個概念。 這種轉化是在香港電影的傳統限制下發生的,包括製作過程、導演與編劇的關係、演員與市場營銷的關注以至國內的電影審查制度。以上這些,在電影製作中不應被視為約束,而應被視為整個創建過程的生成參數。

 

我的研究以香港動作片實踐為背景,探討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如何造就這種獨特的電影類型。 我探討了與電影製作相關的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干預,如何根據他們的價值觀和關注點推動故事的創作。 德勒茲對去領域化和再領域化的描述為我對我的工作的反思提供了哲學上的理論框架,以揭示我的轉化過程背後的關係。 這項研究的見解將有助於加深對香港傳統電影製作、數碼屏幕製作和編劇實踐的認識,並反映實踐與香港社會文化轉型之間的互動關係。

 

關鍵詞:視覺敘事、動作敘事、生成、香港動作電影、德勒茲、電影製作

 

>Researchgate   >網站 
1/4
東西方藝術的跨界對話,特別是形體劇場,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研究員:黃俊達(戲劇學院)

 

摘要

 

東西方戲劇是完全不同的表演藝術形式,其發展方式也多樣地貫穿人類歷史。西方戲劇出現很早,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它具備科學的美學和體系,很快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和嚴密的結構,成為人類戲劇文化最輝煌的戲劇,其思想之深邃,具有無數西方戲劇的光輝。

 

東方起步也很早,但真正形成卻要晚得多。除了社會經濟、政治結構等外部變數外,創作過程漫長的主要原因還在於東方藝術的複雜性、卓越性和美感。東方劇場通過歌舞詮釋敘事的戲劇理念,不僅需要對藝術假設性的富有想像力的理解,而且需要一個完整、統一、和諧、優美、成熟訓練系統的戲劇藝術理念。

 

我們從西方文化中學到的戲劇技巧其實是非常全面的。系統研究是可能的,並且有更多資源可用於進一步開發。地球的另一方,即所謂的東方。有許多專門從事京劇技巧、能劇等各個方面的劇場。所有技能都是獨特的。在表演藝術的許多領域具有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和獨創性,在國際戲劇的成長和發展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是次研究將特別關注面具訓練,由它切入探討文化,基於面具幾乎普遍用於代表戲劇表演中的人物,是次更是藉著研究希望能進一步探討東西方合作的機會。 

1/3
探討粵劇藝術的林派唱功
研究員: 劉國瑛教授、周振基教授 (戲曲學院)

 

粵劇是廣東最大的傳統戲曲劇種,又稱廣府大戲」,以粵語唱唸表演,透過唱、唸、做、打」的技巧來表現戲劇內容,於200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粵劇宗師林家聲博士博取眾長,經過研、練、演、變」,形成林派藝術」,在粵劇表演藝術上影響深遠。本文透過整理林家聲博士口述資料及透玉梨魂》一曲,探討及分析林派藝術」的唱功特色和技巧。

 

全文見  PA:PER 第一期 (2021) :  Innovation in performan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performing arts, P.111-134

3D 虛擬人物項目"形體" - 動作與表情捕捉的研究與開發
研究員: 關子維(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

 

摘要

 

隨著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的科藝製作系購置了一系列先進的動作捕捉系統,包括Xsens 動作捕捉衣及Faceware 面部表情捕捉系統,講師及數碼藝術家關子維展開了一項研究項目,邀請了實驗3D動畫藝術家及電腦圖像專家陳家智、編舞家黃靜婷、及獨立音樂人江逸天等合作製作一項虛擬表演。

 

透過這個項目,我們希望在校園內鼓勵科技實驗及DIY 精神,並且鼓勵藝術家發起在舞蹈、音樂、及表演藝術等領域融合美學與科技的藝術實驗。我們渴望探索動作捕捉技術的美學角度,尋找與主流電腦遊戲及荷里活電影有異的另類美學。另外,從技術的角度,我們亦希望探索出能夠兼容專業設備與小團隊獨立創作規模的動作捕捉製作流程,讓我們未來的課程及學院製作有所得益。

沉浸式劇場中舞蹈與數碼多媒體的跨學科交互研究 — 以中國舞“螺旋”的數碼影像呈現為例
研究員:鄢小強(舞蹈學院)

 

此項研究將聚焦於“螺旋”的數碼影像呈現,以及如何同步數碼影像與舞蹈動作,從而形成沉浸式的劇場體驗。

 

“螺旋”是中國舞一個基本的身體運動規律。無論在經典舞姿和運動動勢中,上、下身向不同方向的交錯運動形成了中國舞獨特的風格韻律,也體現了其文化和審美特徵。

 

在過去數年中,舞蹈和科技,尤其是與數碼多媒體的合作發展迅速。在此次研究中,將從科技和藝術兩個方面探討兩者之間互動的可能性。

 

研究內容將探索1)影像捕捉“螺旋”,包括型態、呼吸、動勢、節奏等元素;2)“螺旋”元素的數碼影像呈現;3)舞者以獨舞、雙人舞和群舞的方式回應數碼影像;4)嘗試將兩者同步。研究也將探索在沉浸式的劇場體驗中舞者、數碼影像和觀眾參與之間的聯繫以及相互作用。

 

重新發現傳統舞台繪景技巧:轉換
研究員:高永立 (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

 

內容簡介

 

高永立為我們講解他如何把實踐研究融入他的教學當中,透過由系統的發問、試驗、記錄、反思、修正,去重新發現一個傳統技巧,讓自己和學生一起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縱使受到疫情影響,高永立和他的學生仍然堅持完成整個研究項目,最後還製作出讓研究團隊感到非常滿足的舞台效果。

觀看訪問錄影,請點擊以下圖像。

重新發現傳統舞台繪景技巧:轉換
重塑舞台化妝課程
研究員:陳明朗(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
 

內容簡介

 

陳明朗(朗哥),香港頂級的舞台化妝師,也是香港演藝學院備受敬重的舞台化妝講師。他透過一個「實踐研究」項目,為舞台化妝課程發展出對教學模式的新理解。陳明朗接受了表演藝術研究主任陳玉蘭的專訪,讓我們深入了解他的「實踐研究」過程和發現。我們來看看陳明朗如何轉化他的藝術專長,從學生合作的經驗中汲取靈感,從而豐富他的教學資源。

 

 

 

重塑舞台化妝課程
批判性身體思考計劃
研究員:商俊樂(舞蹈學院)、韋珮詩博士(研究及跨學科課程)
 

內容簡介

 

此「實踐研究」項目旨在探索如何能有系統地培養一年級本科舞蹈學生運用反思實踐的方法,增強他們對自己身體的理解。這個計劃由兩位老師-實踐-研究員開展,將進行多個週循,此乃第一週循,旨在發展出相關的教學過程去培養學生認知式的思維,以及體驗式的思維。

 

此計劃有兩大焦點:教師-實踐-研究員了解老師(商俊樂)如何利用電子科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學生如何探索他們身體行動的方式。透過對身體動作、模式和行為進行具批判性的分析,使學生成為更有表達力和知識豐富的舞蹈-思想家。

 

老師-實踐-研究員運用了行動研究模型。這使商俊樂能夠在發展和實行反思活動時,研究他的教學過程,並反思和完善他往後的教學。他設計了一系列學習活動,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身體思維。這些活動包括學生利用一系列傳統和電子平台來演出、體驗、觀察和反思他們的身體實踐經驗。第二位研究員(韋珮詩)觀察課堂、寫下現場筆記、引導商俊樂進行分析反思,並訪問他和學生。

為了培養學生對身體行動的感知,老師要求學生應用並記錄不同的活動與技巧,包括:身心學練習、感官剝奪、攝影和錄像、第一與第三身觀察、多角度分析、討論和詞彙增進活動。學生的反思以討論、寫作、繪畫、影像網誌、網誌和多模態海報的創作模式進行。

 

學生表示那些活動不僅有助他們在課堂上了解自己的身體,某些學生更分享了他們如何轉移他們學到的技能來糾正他們在其他舞蹈情境中的技巧。許多學生表達了他們如何學習把自己視為積極學習者,為實現自己身體和技巧的潛能而負責。教師-實踐-研究員成功地確定了:哪些電子科技最能幫助這群學生的「身體」與認知反思;可以怎樣改進在課堂上利用電子科技進行反思活動,讓學生建立更連貫的批判性身體思維實踐。此外,商俊樂在他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辨別出一些公式化的模式,並找到抵抗和打破這些模式的方法,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有效和具批判意識的教育者。

 

批判性身體思考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