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传承与创新

戏曲学院院长刘国瑛教授

2021年7月1日

自上世纪以来,香港一直是粤剧艺术重镇,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粤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时,香港演艺学院现任校董会主席周振基教授是民政事务局委任的粤剧发展谘询委员会主席,亦是粤、港、澳三方联合申报的港方代表之一,粤剧的保育与传承进一步成为文化艺术界关注的课题。香港演艺学院早在1999年和2001年先后开办全日制文凭及深造文凭课程,继而在2013年正式成立戏曲学院,创办全球首个戏曲艺术学士(荣誉)学位课程。

 

戏曲学院院长刘国瑛教授具有廿多年的职业音乐领导经验,曾与多位粤剧名伶合作,包括林家声博士、尤声普、尹飞燕、南凤等,合共作七百多场职业演出,他立志肩负文化使命,为香港梨园培育出新一代的台前幕后接班人,刘教授并以身作则,终身学习,取得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硕士后,继续在美国南加州大学修读教育博士课程,「学院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传统艺术形式的平台,同时透过创新、跨学科和面向全球的教育令课程更完善。」期望让百年表演艺术发展成新世代文化产业。

 

中国地方戏曲多达数百种,粤剧是广东一带流行的剧种之一,至20世纪初蓬勃发展。香港演艺学院自90年代末起,逐步将中国戏曲艺术规划为专修学科。回顾戏曲学院的发展,刘教授表示初衷不变,「学院的目标是为了保育粤剧文化,并引入教育框架中,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可以达到保育和传承的作用。一般传统表演艺术都会遇到传承困难,知识的传递可能出现落差,所以我们的工作就好像打造了一个『知识库』,并透过规范性的训练,将知识传授至新一代的粤剧艺术工作者。」

 

学院成立以来经历了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两次评审,从中收集各持分者的意见,致力令课程更丰富,一方面保持一贯的教学方针,巩固学生的粤剧根基;另一方面与时并进,运用不同方式培养21世纪的戏曲表演艺术者,以应付现今社会的转变。「我们利用科技和创新的手法透过学生、毕业生、老师保育粤剧文化,并培育新一代的粤剧音乐和表演艺术者。」

 

现代化系统培训

戏曲艺术学士(荣誉)学位课程分为粤剧表演与粤剧音乐两大主修,内容包括专业训练及全面教育,除中英文和资讯科技应用外,亦涵盖人文学科、中乐、中国戏曲、西方音乐理论、戏剧表演等。基本收生条件是完成中学文凭课程或持有粤剧资历,可以报读基础文凭、高等文凭或学士课程。「报读表演主修的学生通常已具备一定的底子,但由於香港没有表演艺术专业培训的中学,所以他们多是对粤剧感兴趣,或者曾参加剧团的训练。而音乐主修的同学除了对粤剧有兴趣外,亦要对他们选修的乐器有基础认识。我们很高兴一些在读学生向自己中学的师弟妹推荐我们的课程。」

 

学院的培训方式,与师徒制或戏班口耳相传的传统教授模式不同,刘教授强调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学院制可取其长处,除了『手把手』的教学,同时讲求『成效为本』,在学术框架下传承戏曲知识。除了大师班,我们亦邀请资深业界人士作到访艺术家进行交流,让学生接触业界,我们还会提供行业实习的机会,学生有机会到西九文化区、香港电台第五台实习。老师亦会协助、辅导学生,以增加学生入行的机会。」为了提升教学质素,学院将引入「SOBA」(Spatial Outcomes-Based Assessment System,中文暂译为「多维度学习成效评估系统」),以建立资料库和新的评核方法,通过科技和客观的数据分析,更有效协助及提升教与学质素。

 

踏台板实践所学

学院於每学期均举办戏曲节目《锣鼓响》,为学生带来「踏台板」的机会。「这是每个学期的里程碑,节目结合了音乐和表演主修的同学的努力,不仅是一场演出,亦是一个实践的机会,以及供老师考核评分的平台。」

 

今年受疫情影响,上学期的《锣鼓响》无奈取消,学院安排把选段演出作录影,包括《大闹广昌隆》之〈客店诉冤〉、《天女散花》、《刁蛮元帅莽将军》之〈大战〉、《春花笑六郎》之〈罪子〉、《荆钗记》之〈投江〉、《吕布与貂蝉》之〈凤仪亭〉及《桃花湖畔凤求凰》,学生既得到舞台演出经验,亦可体验拍摄与演出的分别,老师的指导方法亦有所不同。待后期制作完成后,演出片段会安排在今年7月的「戏曲学院节」公开播放,而其他节目还包括本学期的《锣鼓响》、学生毕业演出、开放日、后台参观和新评核系统的首次公开示范。今年的《锣鼓响》更会有新尝试,除折子戏外,亦会加入音乐表演。

 

完成四年课程后,大部分学士学位毕业生均从事粤剧艺术工作,「毕业生可以选择入行做演员或乐师,也可以从事行政、幕后等工作。我们的课程讲求全面教育,例如学生须学习制作一场演出的实用知识。此外,他们也可以选择继续升学,修读硕士课程或教育文凭。」

 

持续灌注生命力

正如大部分传统艺术,如何保存及延续其生命力是戏曲界重视的一环,近年本地粤剧积极改革,不但致力培育新生代,也透过多元崭新的方式吸引新的观众羣。谈及如何让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刘教授认为很多喜欢粤剧的人,可能是受家人影响或纯粹欣赏舞台效果,而时下大众接收资讯和消闲娱乐的选择众多,因此在宣传上必须与时并进,考虑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例如浓缩演出时间,避免过长。「在带领年青人去欣赏粤剧传统的一面之余,可加入新的剧目,编剧上贴合现代人的文化,同时引入科技去创造新的粤剧体验。」

 

对於粤剧的未来发展,戏曲学院肩负推广艺术、传承文化的责任,刘教授计划在常规课程外,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未来会开办儿童(6至11岁)粤剧班,从小培养兴趣;而针对12至18岁学生,我们会有『粤艺青少年导修计划』,以培训和发掘新一代的青少年粤剧人才,这个计划将会在今年10月正式推行。另外,我们现时亦有提供『戏曲延展课程』,让对粤剧有兴趣的人士、从业员可以进修。未来数年,我们亦计划开办硕士课程。」

 

(原文於《演艺通讯》2021年7月号刊登, 按此阅读原文。)

按此订阅电子月刊和学院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