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文化碰撞与启示

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Setbyul Kim 及音乐学院雷柏熹

2022年7月1日

置身国际都市,历经社会变迁与文化碰撞,此时此地的艺术家如何兼收并蓄?来自韩国的剧场人Setbyul Kim(Stella),本地音乐人雷柏熹,各自在剧场和音乐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却不约而同选择重踏校门,成为香港演艺学院的硕士生,期望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下,透过冲击与交融提炼成独特的艺术养分。

 

去年入读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的Stella,毕业於韩国艺术综合大学(K-Arts)艺术经营学系,曾任职韩国国立天才艺术研究院及韩国国立芭蕾舞团。2015年,她随丈夫移居香港,放下事业专注家庭,近年孩子渐长,她渴望重拾梦想,「成为儿童及青少年剧场的独立制作人。」 来港八年,她视香港为家,但欠缺本地工作经验,重投职场先从进修入手,「我对剧场管理并不陌生,但只曾在韩国工作,对本地行业并不熟悉。此外,我也想提升英语和广东话水平,所以决定报读演艺学院硕士课程。」

 

Stella主修艺术及项目管理,毕业论文聚焦儿童和青少年戏剧,「我年少时看过一场舞台表演,感觉大开眼界,令我从此迷上了戏剧。」有次为论文搜集资料时,她发现有研究指年轻观众首次的舞台观赏体验影响未来的喜好,此论调与她的个人经历不谋而合,「大部分人第一次入剧院都在童年或青春期,如果他们不感兴趣,将来或许宁愿看电影。现今出色的剧作大多为成年观众而设,适合年轻观众的似乎不多,我希望可以带来更多选择。」

 

为年轻人开启大门

 

为深入了解观众,Stella不但修读Hanyang Cyber University的艺术治疗和艺术教育课程,亦因着梁伟然(Ian)引线,成为香港艺术中心的实习生。梁伟然是香港艺术中心「文化按摩师」发展计划的主理人,活动包括导赏、讲座、工作坊、学徒计划等,实习生需协助筹办节目。上学期结束前,梁伟然联络学院制作管理系副主任及高级讲师(舞台及项目管理)区美德(May),表示有意安排演艺硕士生实习,Stella把握机会自荐,为未来重返职场预习。「Ian知道我虽有工作经验,但中英文水平普通,多得他和May的支持,我现时专责港、韩年轻艺术家的交流项目。我希望为年轻人开启大门,让可能成真,这是我发挥才能的好机会。」

 

问及香港和首尔在实践剧场上的差异,Stella笑言深受文化冲击,「幸好都是正面冲击!我就读的K-Arts犹如韩国的演艺学院,不过没有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也没有制作经理或舞台监督,有关工作全交由助导负责。」她以前不用看场地平面图或考虑灯光效果,反观演艺学院着重实践,灯光、服装、布景、声音设计等全属学习领域。「有些同学只有二十一、二岁,但已是专业的制作经理或舞台监督,真令人佩服!我相信学习多元技术令学院毕业生於行业发展更具优势,制作人都需要这些知识。」

 

 

谈及演艺学院同学,Stella眼睛一亮,「你知道很多同学会说韩语吗?当我参加以广东话为主的迎新日时, 同学们都主动替我翻译。他们英语、广东话、普通话和韩语都说得很好。」未来一年,她希望认识更多年轻伙伴及与不同专业人士交流。

 

在Stella眼中,香港令人又爱又恨,「刚移居香港时的生活绝不容易,需要时间适应但同时是美好体验,我喜欢探索附近社区的人和事。」她以往的生活圈子围绕丈夫的外籍同事,或孩子就读国际学校的家长们,但入读演艺学院后,她愈来愈有信心融入本地社群,「我想了解他们的文化,他们亦想了解我更多。他们爱韩国,我爱香港。」

 

谱写香港爵士乐

 

「爱香港」这三个字,对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来说,在情感以外,还附带一份使命感。有留意本地音乐的读者,相信对雷柏熹不会陌生。身兼钢琴演奏、作曲、编曲、监制於一身,更自组爵士大乐团,一个瓣数如此之多的音乐人,为何选择於演艺学院进修?

 

「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音乐,美国有Jazz、巴西有Bossa Nova、法国有Gypsy Jazz、古巴有Afro-Cuban Jazz……爵士乐在不同地方会与当地文化撞击出新的曲风。作为爵士乐创作人,我会想:可否将香港的地区元素加入音乐?」

               

雷柏熹自小学习古典音乐,十五、六岁时兴起创作念头而开始学习即兴演奏,埋下创作爵士音乐的种子。然而中学毕业后,他并未全身投入学习音乐。在香港浸会大学主修电脑一年后,终发觉自己对此欠缺热诚:「身边的同学即使放学后仍继续钻研,但我对电脑科学不算狂热,因此第二年决定转读音乐系。」他随后到美国柏克利音乐学院(柏克利)修读爵士音乐,四年间认识不少国际顶尖的音乐人和作品。「在美国读音乐,跟在香港读音乐的气氛完全不同,柏克利的音乐课程五花百门,老师和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碰撞出新的创意火花。」

 

从交流中学习

 

回港后,雷柏熹顺利发展音乐事业,2020年申请香港赛马会音乐及舞蹈信托基金奖学金,进入演艺音乐学院修读音乐硕士课程。「报读前考虑过不同音乐学院,有些学校偏重研究,相对较少机会举行音乐会发表作品,演艺学院的优势是有大量音乐人,有很多出色的中乐乐手,与他们交流合作是很好的试炼。」他自言性格内向,但因应课程要求,促使他采取主动,「我主修作曲,表演管弦乐作品需要指挥,因而认识到主修指挥的同学,后来发现对方也是爵士乐迷,大家因此有更多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交流是重要一环。雷柏熹赴美前曾透过柏克利出版的爵士乐书籍自学,但单向学习成果有限。后来入读柏克利,老师用相同书籍讲解,过程中不断提问,很多理论忽然间明白过来,「所以我在演艺学院也喜欢跟老师、乐手、同学见面交流,发问和讨论对学习非常重要。」作曲系麦伟铸教授不时与他分享各种音乐话题,「麦教授是非常好的老师,并教我用电脑作曲,上学期我们学用电脑写程式,想不到兜了一个大圈,如今又要用到昔日学电脑的概念来做音乐。」

 

刚刚完成两年硕士课程,雷柏熹指未来仍需不断学习,「读两年书不会突然变专家,但老师给我开了很多道门,让我认识更多优秀的的音乐作品和作曲家,为我将来的创作添加了很多可能性。」他希望透过中乐、古典乐、爵士乐的融合,发掘更多可能,将具有香港特色的音乐推向国际舞台,「这是我一直以来想做的事,现在扩阔了自己的创作光谱,会尝试将一些拥有本土特色,属於自己地方的音乐带到世界各地。」

 

(原文於《演艺通讯》2022年7月号刊登,按此阅读原文。)

 

 

按此订阅电子月刊和学院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