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转变中寻出路

戏剧学院梁晓端及王家儿

2022年5月1日

经历两年多,疫情似远还近,当生活节奏再次慢下来,要寻找变化中的出路,自主学习也许是一途。「剧场构作」是演艺学院开办的全新戏剧艺术硕士课程,应届毕业生梁晓端学以致用,出任城市当代舞蹈团剧场构作,以新思维探索表演艺术更多的可能性。另一位将於明年毕业的戏剧艺术硕士(戏剧教育)学生王家儿,担任电视台编导十年,在工作低潮时选择离开不再舒适的舒适圈,闯进剧场世界,从混沌中重新寻找自我。

 

梁晓端在戏剧界并非新鲜人,多年来参与不少本地艺团演出,同时是推动表演艺术教育的中坚分子。说到戏剧启蒙,始自中学老师岑伟宗(音乐剧及舞台剧作词人),但真正的火花出现在大学一年级,主修体育运动,却因缘际会参加了新域剧团的工作坊,演出前戏剧学院院长潘惠森教授编导的《李逵的蓝与黑》,从此离不开剧场。

 

「我入行前没有接受过任何科班训练,幸运地得到很多前辈和剧团给予机会,后来自己发觉需要进修,不能单凭一股热情去做。」其时由新加坡剧场之父郭宝昆创办的戏剧学院来港招生,她负笈新加坡修读专业表演艺术课程,及后旅居韩国和新加坡从事戏剧教育工作。

 

实现剧场构作思维

 

近年回归香港,梁晓端加入城市当代舞蹈团兼任导演及教育推广,适逢演艺学院开办戏剧艺术硕士(剧场构作)课程,她坦言最初对剧场构作认识不多,「了解后发觉很复杂,剧场指导、戏剧顾问、文学部、资料搜集……全部属於剧场构作范围,究竟这是甚么呢?」

 

她笑称秉承一贯性格,对不认识的更加想了解尝试,但其实真正引发共鸣的是课程理念,「剧场构作并非一个工作岗位,而是一种思维,不论由表演者转做教育者,或由教育者转做创作人,重点不在职衔,是背后的创作、合作思维。作为一个累积了十多二十年实践经验的行内人,我需要的是从论述、知识层面上理解表演艺术,透过理论审视亚洲、欧洲,以至世界所想像的艺术形式。」

 

学院课程涵盖四大面向,包括制作剧场构作、机构剧场构作、策展及表演文本,这些她过往皆曾涉猎,「通过课程能同时探索四个领域的多样性,以及运用剧场构作思维开拓更切合当代语境的创作模式,这是课程的独特之处。」

 

在学期间,梁晓端一直兼顾城市当代舞蹈团副艺术总监(教育)的工作,更主动提出转任舞团剧场构作,「学习和工作互补,透过所学应用在职场上,我希望运用专业知识支援舞团的未来发展。」

 

作为本地舞蹈界的舞蹈剧场构作第一人,日常职责不止於制作层面,除了参与创作讨论、梳理作品结构、处理文本、整理资料外,同时可发挥策展角色,「我会参与节目策划,制定发展策略和目标,让当代舞与普罗大众接轨。」她直言有「少少野心」,希望将剧场构作思维带入舞团,「我们经常说协作共创,其实剧场构作思维比跨界协作更复杂,在剧场内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无论台前幕后,还是行政人员,每个人如何在不同位置上实现协作思维?我期望可以跟同事们和其他同行人分享更多。」

 

迷失中寻回自我

 

相比起梁晓端,王家儿的自我探索之路来得较迂回。虽然从小爱表演,亦幻想成为喜剧演员,但同时认为需要更了解社会,所以考进香港中文大学后选修政治与行政学,其后加入港台电视部担任编导,十年间三次获颁国际电视奖项。岂料近年社会环境转变,电台调整制作方针,在资源锐减,工作量大增的高压气氛下,病魔突然来袭。「有日突然全身不能动弹,大惊下立刻叫救护车送入急症室,但始终找不出病因。那时候我想:有甚么事是一直想做而未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未能进入演艺学院读书是人生最大遗憾。」

 

说到底,她一直没有放弃戏剧梦,当编导期间曾报考演艺戏剧学士课程。「我每次入场看舞台剧都会留意场刊上的演员简介,发觉大部分出色的演员都毕业於演艺学院,所以在我的认知中,学好演技一定要入演艺学院。」第一次投考名落孙山,她以为自己欠天分,「后来才知道,原来申请入戏剧学院,报考七、八次是平常事,只怪我当时太快放弃。」

 

病愈后,她偶遇昔日面试的学院老师,在对方鼓励下报读戏剧艺术硕士(戏剧教育)课程。面试过程出奇顺利,连她最担心的即兴演出亦有超水准表现,「老师请来主修戏剧表演的同学跟我们合演一段戏,多得同学迅速带我进入状态,当我进入角色后竟然即时痛哭起来,泪流不止,想不到原来我也有演戏能力。」

               

开课后,最让王家儿惊讶的是学院老师的网络遍及全球,「在世界各地戏剧教育界最顶尖的老师都给黄婉萍老师请来讲课,例如过程戏剧探究,邀请到John O'Toole教授专程飞来香港主持工作坊,让我们现场感受大师威力,开阔眼界。」

 

令她开阔眼界的,不只是大师来访的体验,还有不同的应用剧场课堂让她在戏剧探索之路找到更深的意义。例如她在第一年的学习中,设计过程戏剧并在中学生的戏剧课堂实践,让学生反思不同的人生议题,对她来说比单纯的演戏更有意义和满足感,「我爱戏剧也爱教育,用戏剧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是很享受和快乐。」另外,和同学一起创作互动剧场、论坛剧场、沉浸式剧场,可以和观众近距离交流,「戏剧重视交流,应用剧场让我和观众有深刻直接的对话,所以我发现慢慢爱上了应用剧场。」

               

去年,王家儿与两位同学向校方申请於实验剧场上演互动剧场,「今次演出自觉跨进一大步,在指导老师郑传军的引导下,真正感受到如何跟对手交流,以及在过程中反思如何实践参与式剧场的设计,令观众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思考空间,令我很有成就感。」

 

踏入硕士课程最后阶段,她直言对未来未有确切计划,只想好好享受当下。「疫情下课堂再次停顿,我视之为自我沉淀的好机会,日常生活一直推着我们走,完全没有时间停下来,现在多了时间做运动、看书和做喜欢做的事。人生有上有落,我深信疫情总有天会过去。」

 

(原文於《演艺通讯》2022年5月号刊登,按此阅读原文。)

 

 

按此订阅电子月刊和学院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