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演艺学院缘份很深。」新任校长陈颂瑛教授气质优雅婉约,说话却简明利落。陈教授自小学习芭蕾舞,一九八七年赴澳洲升学,出发前利用三个月空档报读演艺学院舞蹈课程,首度在学院留下足迹。大学毕业后投身艺术界,曾担任舞者、讲师、制作、策展、艺术行政人员,自二零一八年起担任演艺舞蹈学院院长,至今年获委任为香港演艺学院第八任校长,「每次转换工作都是刚好踏上适当的时间线,不论艺术、教育或行政工作,都为我带来不同经验,我会利用这些经验在新的岗位上好好发挥。」
多年来游走於艺术和行政之间,陈教授总是巧妙地取得平衡,「处理行政、商业议题可以是一种艺术手法,我相信自己从小接受的艺术训练赋予我这种技巧,很多人以为艺术家很自我,其实表演艺术本身是一种沟通,通过不同媒介让观众明白你的想法。」她过去在香港演艺学院先后担任不同岗位,二零零二年以外聘形式进行研究工作;二零零五年加入舞蹈学院成为全职讲师,统筹第一届青年精英舞蹈计划,「两年后,时任校长汤柏燊教授认为演艺学院需要增加系统性外展工作,让学生回馈社会,计划开办表演艺术教育中心,我当时是第一届主任,一做便七年。」二零一三年,政府启动西九文化区发展计划,陈教授获邀出任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艺术发展主管(舞蹈),制定文化区舞蹈发展蓝图,「要离开演艺学院有点不舍,但西九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项目,作为业界一分子有种使命感,希望为香港的文化艺术
发展贡献一分力,於是接受挑战。」
带领舞者走入社区
暂别四年后,陈教授在二零一八年重投演艺学院接任舞蹈学院院长,希望凭着在西九文化区工作的经验加强学院与艺术业界联系,「香港要在世界文化艺术界占一席位,需要为本地艺术家提供更多走向国际的机会。」在她眼中,二十一世纪的表演艺术家造诣要精,眼界要阔,「阔」不但指学科、视野和地域,而且要开阔心胸,「『施』是一种恩赐,艺术家需要义无反顾去施予,付出后你会发觉得着更多。」然而,如何带舞蹈艺术走入社区?赛马会「触动」舞蹈计划可谓示范作。这项创意舞蹈计划专为柏金逊症患者及社区人士而设,在导师团队带领下,患者化身为舞者,在不同艺术空间体验舞动的疗愈力量。陈教授坦言每次进行活动都深受感动,「艺术创作不为个人满足,而是一种回馈,每次看到学生得到启发,都会再一次巩固我推行这项计划的信念。」
发挥六合一优势
今年四月正式接任香港演艺学院校长一职,陈教授随即着手规划多个重要项目,当中最受注目的是筹划北部都会区新校舍。过去两年,学院已展开相关研究工作,接下来要根据现有客观数据策划未来发展方向,「我希望透过以往在西九的拓展经验,与各学院同事一起探讨整个表演艺术界在未来的面向。」放眼世界,将六大表演艺术收归同一屋檐下的高等学府绝无仅有,她以家庭作比喻,「每个家庭成员拥有相同的DNA,但各有个性和理想,六大学院在宏观政策上一致,同时保留着各自的特色。」要将演艺学院的独有特色升华,六间学院需要紧密协作,以用家角度考虑未来需求,「如果单纯将校园扩大两倍,却没有足够人才又有甚么意义?我们先要确立长远愿景,再进行空间规划。」她表示会细想北部都会区校园定位,并思考如何与湾仔本部进行互动互补,建立有别於整个湾区内同类型表演艺术学府的独特优势。
推动艺术科技转化
陈教授笑言演艺学院根基深厚,即使保持原有水准仍实力出众,惟四十周年是一个重要契机,提醒大家不能原地踏步,现时首要目标是加强与业界交流。她强调业界不仅指香港,还有国内及国际业界,各地演艺行业瞬息万变,学院和学生需要更接地气,以适应新时代涌现的崭新表演形式,「如果学院追不上发展步伐,毕业生便无法投入未来市场,我们给予学生的训练不能只够入行时用,至少要确保他们在五至十年内有足够的专业知识,透过增加职场实习机会,有助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
其次,当世界各地的表演艺术制作正走向持续发展之际,作为培育新一代业内人士的演艺学院亦要紧贴时代趋势,在课程内容以至学院运作上负起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她提及演艺学院拥有七个合规格表演场地,可以从场地、学术角度上倡议领导方向,让学院回馈业界和社会。
第三,学院将积极配合科技创新发展,制造合适平台推动创新艺术科技转化项目孵化,「表演艺术与科技息息相关,演艺学院有条件成为孵化中心,让两者展开对话。」她又以文化知识产权为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透过表演艺术作为催化基地,「我们在思维上要走得更前,如何透过学术、技能,让学生在未来职场上发挥功能,与世界沟通,这是我们作为教育机构及业界持份者需要思考的方向。」她期望在任内实现三大愿景,为建设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