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演藝學院緣份很深。」新任校長陳頌瑛教授氣質優雅婉約,說話卻簡明利落。陳教授自小學習芭蕾舞,一九八七年赴澳洲升學,出發前利用三個月空檔報讀演藝學院舞蹈課程,首度在學院留下足跡。大學畢業後投身藝術界,曾擔任舞者、講師、製作、策展、藝術行政人員,自二零一八年起擔任演藝舞蹈學院院長,至今年獲委任為香港演藝學院第八任校長,「每次轉換工作都是剛好踏上適當的時間線,不論藝術、教育或行政工作,都為我帶來不同經驗,我會利用這些經驗在新的崗位上好好發揮。」
多年來游走於藝術和行政之間,陳教授總是巧妙地取得平衡,「處理行政、商業議題可以是一種藝術手法,我相信自己從小接受的藝術訓練賦予我這種技巧,很多人以為藝術家很自我,其實表演藝術本身是一種溝通,通過不同媒介讓觀眾明白你的想法。」她過去在香港演藝學院先後擔任不同崗位,二零零二年以外聘形式進行研究工作;二零零五年加入舞蹈學院成為全職講師,統籌第一屆青年精英舞蹈計劃,「兩年後,時任校長湯柏燊教授認為演藝學院需要增加系統性外展工作,讓學生回饋社會,計劃開辦表演藝術教育中心,我當時是第一屆主任,一做便七年。」二零一三年,政府啟動西九文化區發展計劃,陳教授獲邀出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藝術發展主管(舞蹈),制定文化區舞蹈發展藍圖,「要離開演藝學院有點不捨,但西九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項目,作為業界一分子有種使命感,希望為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貢獻一分力,於是接受挑戰。」
帶領舞者走入社區
暫別四年後,陳教授在二零一八年重投演藝學院接任舞蹈學院院長,希望憑着在西九文化區工作的經驗加強學院與藝術業界聯繫,「香港要在世界文化藝術界佔一席位,需要為本地藝術家提供更多走向國際的機會。」在她眼中,二十一世紀的表演藝術家造詣要精,眼界要闊,「闊」不但指學科、視野和地域,而且要開闊心胸,「『施』是一種恩賜,藝術家需要義無反顧去施予,付出後你會發覺得着更多。」然而,如何帶舞蹈藝術走入社區﹖賽馬會「觸動」舞蹈計劃可謂示範作。這項創意舞蹈計劃專為柏金遜症患者及社區人士而設,在導師團隊帶領下,患者化身為舞者,在不同藝術空間體驗舞動的療癒力量。陳教授坦言每次進行活動都深受感動,「藝術創作不為個人滿足,而是一種回饋,每次看到學生得到啟發,都會再一次鞏固我推行這項計劃的信念。」
發揮六合一優勢
今年四月正式接任香港演藝學院校長一職,陳教授隨即着手規劃多個重要項目,當中最受注目的是籌劃北部都會區新校舍。過去兩年,學院已展開相關研究工作,接下來要根據現有客觀數據策劃未來發展方向,「我希望透過以往在西九的拓展經驗,與各學院同事一起探討整個表演藝術界在未來的面向。」放眼世界,將六大表演藝術收歸同一屋簷下的高等學府絕無僅有,她以家庭作比喻,「每個家庭成員擁有相同的DNA,但各有個性和理想,六大學院在宏觀政策上一致,同時保留着各自的特色。」要將演藝學院的獨有特色昇華,六間學院需要緊密協作,以用家角度考慮未來需求,「如果單純將校園擴大兩倍,卻沒有足夠人才又有甚麼意義﹖我們先要確立長遠願景,再進行空間規劃。」她表示會細想北部都會區校園定位,並思考如何與灣仔本部進行互動互補,建立有別於整個灣區內同類型表演藝術學府的獨特優勢。
推動藝術科技轉化
陳教授笑言演藝學院根基深厚,即使保持原有水準仍實力出眾,惟四十周年是一個重要契機,提醒大家不能原地踏步,現時首要目標是加強與業界交流。她強調業界不僅指香港,還有國內及國際業界,各地演藝行業瞬息萬變,學院和學生需要更接地氣,以適應新時代湧現的嶄新表演形式,「如果學院追不上發展步伐,畢業生便無法投入未來市場,我們給予學生的訓練不能只夠入行時用,至少要確保他們在五至十年內有足夠的專業知識,透過增加職場實習機會,有助提升畢業生的競爭力。」
其次,當世界各地的表演藝術製作正走向持續發展之際,作為培育新一代業內人士的演藝學院亦要緊貼時代趨勢,在課程內容以至學院運作上負起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她提及演藝學院擁有七個合規格表演場地,可以從場地、學術角度上倡議領導方向,讓學院回饋業界和社會。
第三,學院將積極配合科技創新發展,製造合適平台推動創新藝術科技轉化項目孵化,「表演藝術與科技息息相關,演藝學院有條件成為孵化中心,讓兩者展開對話。」她又以文化知識產權為例,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透過表演藝術作為催化基地,「我們在思維上要走得更前,如何透過學術、技能,讓學生在未來職場上發揮功能,與世界溝通,這是我們作為教育機構及業界持份者需要思考的方向。」她期望在任內實現三大願景,為建設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