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演藝學院創校四十年,背後連繫着更悠久的歷史。位於薄扶林的伯大尼古蹟校園,前身是一百五十年前啟用的伯大尼修院。
這座建築群最初是為服務法國傳教士而興建的,後來巴黎外方傳教會於一九七四年將伯大尼售予置地集團, 集團更頒佈了五年的拆卸令, 但最終這座建築物於一九七五年交還政府,並於一九八一年成為二級歷史建築。直至二零零三年,伯大尼正式交由演藝學院負責復修工程,並於二零零六年重新開放,成為電影電視學院校舍。從伯大尼修院到伯大尼古蹟校園,不僅承載時代記憶與文化價值,歷史脈絡仍在延續,並滋養着新一代的藝術創意。
一六八五年,巴黎外方傳教會來亞洲宣教,並有意興建療養院予患病的傳教士休養,在神父Pierre-Marie Osouf)的推動下,計劃在一八七三年初付諸實行。及 至一八七五年,伯大尼修院正式建成。到了二零零三年,香港演藝學院開展了伯大尼的復修工程,並獲得管理權。
重生的考驗
修院原本樓高兩層,設有地庫、小教堂和僱工區。建築以新哥德式小教堂為焦點,頂部仿十三世紀法國哥德式支柱,內部拱形圓頂參考中世紀建築風格。由於修院經多次改建,教堂內部大量陳設被移走。當演藝學院接手時,為了回復修院原貌,展開連串的修復和翻新工程。及至二零零六年,成為了演藝學院第二校舍,專注培育演藝人才。
實現可持續發展
迎來新生的伯大尼古蹟校園成為了電影電視學院的教育設施所在地,並設有伯大尼劇院、包玉剛禮堂和伯大尼小教堂等部分。
伯大尼劇院由牛奶公司昔日的八角形牛棚改建而成,內設活動座位,可作會議及電影放映等活動,並保留了其中一座牛棚,讓訪客感受當年的牧牛情況。包玉剛禮堂位於二樓,屋頂摒棄六十年代改建的平頂,回復金字原貌,配以反射熱力的深色玻璃,增添採光度和空間;同層設有放映室、視聽室和製作設計室等。地下酒窖復修為博物館,展示修院和鄰近村落的歷史。
作為電影電視學院的院長及校友,林均乘博士表示每天能夠在這座融合了歷史典雅與現代氣息的伯大尼校園中與大家一同工作和學習,深感榮幸與啟發。「在這個充滿歷史感的空間裡,我們同時擁有最先進的現代電影製作設施。主樓及牛棚建築中設有專業的放映室、視聽室和製作設計室,地下酒窖也被活化為博物館,記錄着這裡的百年變遷。這種新舊交融的獨特魅力,讓我們的教學與創作得以植根於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與尖端科技緊密結合。」
目前,伯大尼校園可供租借舉辦不同文化藝術活動,電影《星願》和《盲探》均在伯大尼取景,小教堂更連續多年成為最受歡的婚禮場地之一,成功將歷史悠久的文物建築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每年演藝學院開放日,市民均可免費參觀伯大尼校園,於莊嚴典雅的古蹟內欣賞演藝學生的精彩表演。
對日常在伯大尼上課的師生來說,伯大尼校園不僅是一個學習場所,更是一個能激發無限創意的環境,「每當我們的師生穿梭於那鋪着漂亮瓷磚的長廊,或在高聳的天花下構思劇本,甚至不經意間瞥見中央教堂裡舉行的婚禮時,都能深刻感受到這座古蹟校園獨特的歷史氛圍。」這些日常的點滴,都成為了創作中不可多得的養分。
課後療癒之地
今年九月剛入讀電影電視學院的一年級生黃意珩,每天遊走於伯大尼這座歷史建築,感覺非常幸福,「我記得初入學時,師兄師姐帶領我們在校舍到處走,我永遠記得到達鏡房看到透明天花板和海景時的感動。」
經老師介紹後,她認識到校舍歷史,其後發現政府在一九七五年曾計劃拆卸,幾經轉折才交由演藝學院接手,「可以說教堂因演藝學院得到重生,就像電影電視學院學生在這裡得到新生。」
作為真正的「用家」,她最愛流連的地方,是麻雀雖小卻擁有先進設備的小型圖書館,「這裡擁有非常豐富的影視資源,放學後看上一部電影,非常紓壓。」
未來使命
從療養院到培育藝術人才的校園,伯大尼一直肩負着治癒人身、心、靈的使命。在伯大尼古蹟校園慶祝一百五十周年之際,演藝學院校長陳頌瑛教授希望向這份始於一八七五年的卓越傳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演藝學院深感榮幸,能在這座新哥德式建築風格的瑰寶中啟迪年輕人心靈,讓歷史的深邃與先進科技的火花相互融合。作為校長,我深知這份使命的重大意義。藝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定會履行責任,與大眾分享表演藝術的美與宏偉。我非常榮幸能夠見證無數才華橫溢的學生在這個獨特的環境中成長,並為此感到欣喜。期待他們能在這個彌漫着歷史氣息的空間裡傳遞藝術的力量,結合最新科技與傳承的智慧,激發無盡創意。演藝學院致力追求卓越,拓展無限可能。」
林均乘博士亦相信,正是在伯大尼這樣一個獨特的環境中,學生不僅能學習到專業的影視製作技能,更能培養出對歷史的尊重和對藝術的深刻感悟。「願我們能繼續在這片充滿故事的土地上,共同譜寫屬於我們的光影新篇章。」
為慶祝伯大尼創建一百五十周年,將會舉辦特別校園活動。請留意演藝學院於社交媒體及網站上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