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香港電影走下坡,需要振興,在我眼中卻是一個轉變的好時機,接下來需要摸索改變的方向。」林均乘博士立足香港電影界二十多年,他用自身經歷演繹「窮則變,變則通」的道理。疫情時期一邊創作《毒舌大狀》電影劇本,一邊在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高壓下完成人生清單中兩項重要目標。
今年初,他接任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一職,在課程設計上破舊立新,「傳統上影視製作是以畫面說故事,現在我們更進一步,教學生將故事世界營造出來,以角色敘事配合視覺設計,學會這些技巧,不但在影視界,將來在任何範疇也用得着。」
林博士喜歡說故事,一小時的訪問內容包含無數個小故事。少年時曾經混沌過,讀教育卻想投身電影,報考傳理系卻被營養學取錄,直至工作兩三年後才認清方向,「今次想得清楚,知道自己喜歡講故事,讀電影就是教你如何講好一個故事。」一九九八年入讀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畢業後卻選擇了一條電影分岔路,當年電腦特技算是新興行業,他帶着在學院試做的動畫故事到兩大龍頭公司之一毛遂自薦,頭兩次均被職員打發,第三次終獲接見,「做動畫的人未必熟悉電影,公司老闆正想找一個對港產片有認識的人,方便與導演溝通。」就此踏足電影特效界,先後參與《老夫子》、《蜀山傳》、《無間道》、《千機變》、《霍元甲》等多部電影製作,其後又涉足廣告、電視、遊戲製作等不同媒體。
寫給香港的故事
二零一二年,林博士到首爾發展,專注於媒體內容的沉浸式設計,「有人問我為何多次轉行﹖其實並沒有轉,我一直用說故事的技巧工作,在藝術科技的範疇上亦然。」從首爾回港後,他開始寫故事,「好想寫一個給香港人力量的劇本」,結果創作出香港電影史上首部票房破億的《毒舌大狀》。「故事醞釀了一段時間,但真正日以繼夜去寫大約兩年,我們一星期開兩次會,每次由早到晚,劇本先讓電影公司和業內人士過目,收到意見再改,一直來來回回,對我來說恍如過了好幾年。」他當時在香港理工大學任教,同時正修讀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博士學位,壓力大得幾乎想放棄學業,最終靠堅持捱過去。「我的研究題目是香港動作電影如何從動作敘事中發展出一套獨有的說故事方法,《毒舌大狀》算是實驗,將動作電影的元素和創作過程放入非動作電影之內」,其後大學獲悉電影票房報捷,多次發文祝賀,讚揚研究項目成功轉移為大受公眾歡迎的娛樂產品。
以學界帶動業界
重返演藝學院後,林博士着力推動「影視數碼媒體設計」課程,集中探討虛擬製作技術,「學生在網上隨時學到基本的數碼媒體製作技巧,但虛擬製作暫時未有學院專門教授」。演藝學院的優勢在於有自家製作,慶祝四十周年的重點音樂劇《我佛無著經》是電影電視學院第二個虛擬製作,透過搭建虛擬場景,結合尖端技術,展現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創意。他坦言香港影視行業較少機會運用這種技術,「香港在這方面有點落後,很多東南亞地區採用已久,Netflix有過半節目都用虛擬製作,慳了時間等於減低成本,擴大創作空間。」早前無綫電視製作組特地到學院觀摩虛擬製作,部分電影屬會亦邀約合作,打破業界帶領學界的傳統,「世界趨勢開始反過來,現在我們希望透過學界帶動業界。」協助影視業界發展藝術科技,正是他上任後為學院制定的三大重點計劃之首。
制定未來目標
林博士第二項計劃是推動國際院校之間交流協作,今年電影電視學院率先聯同澳洲Flinders University跨地域合拍短片,前期細節透過網上討論,其後兩地學生互訪,親自實地取景,「合資拍攝是國際影視圈未來的走向,學生將來要投入行業,不如先在學校取得經驗。」整個製作由澳洲和香港團隊合作而成,符合演藝學院主張的國際化、創新、參與業界和跨學科四大目標。他透露現時正與韓國大學洽談中,期望陸續有更多海外院校參與。
第三項計劃是利用人工智能將港產片經典場面數碼化,長遠為香港電影製作建立本地數據集 (local datasets),「我們邀請本港多位知名導演,包括劉偉強、王家衛、陳可辛等,提供有關電影現場環境的資料,例如場景設計、機位、燈位等等,假以時日,這些資料會成為港產片的重要數據。」以目前科技走勢預測,他相信五年後電影界將有一半製作採用人工智能,現時不作儲備的話,日後輸入「香港電影」便沒有數據可尋。
代代相傳的凝聚力
由學生到老師,再成為院長,林博士最欣慰的是目睹學生從課堂中找樂趣,「他們做到想做的事,獲得滿足感,雙眼會發光,這是多少錢也買不到的感覺,我看着也覺得開心;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我有能力影響人,無形中印證到自己的價值。」
他寄語學生多探索並接觸不同事物,「甚麼都要看,甚麼都要試,不要設下框框,你永遠估計不到下個作品。」高安兄弟所創的電影語言對他有啟蒙意義,簡單的主題引領觀眾進入貼地而荒誕的世界。他又推介學生閱讀哈拉瑞所著的《人類三部曲》,反思人類如何利用想像建構社會秩序,「內容似乎不涉及創作,其實息息相關,可以推動大家進一步思考。」
二十多年來與演藝學院共同成長,他視學院為大家庭,即使離開了一段時間,每次回到演藝學院依然熟悉,「我們有很多老師都是校友,現時的學生未來亦會成為校友,甚至老師,相連的感覺造就了大家之間的共通處和同理心。」他笑言這種演藝學院獨有的文化,不限於電影電視學院,其他五大學院亦一樣,彼此有很強凝聚力,身為老師和學生都應該好好珍惜只此一家的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