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细说当年话电影

细说当年话电影

2025年7月1日
细说当年话电影

很多人说香港电影走下坡,需要振兴,在我眼中却是一个转变的好时机,接下来需要摸索改变的方向。」林均乘博士立足香港电影界二十多年,他用自身经历演绎「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疫情时期一边创作《毒舌大状》电影剧本,一边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高压下完成人生清单中两项重要目标。


今年初,他接任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一职,在课程设计上破旧立新,「传统上影视制作是以画面说故事,现在我们更进一步,教学生将故事世界营造出来,以角色叙事配合视觉设计,学会这些技巧,不但在影视界,将来在任何范畴也用得着。」

 

林博士喜欢说故事,一小时的访问内容包含无数个小故事。少年时曾经混沌过,读教育却想投身电影,报考传理系却被营养学取录,直至工作两三年后才认清方向,「今次想得清楚,知道自己喜欢讲故事,读电影就是教你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一九九八年入读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毕业后却选择了一条电影分岔路,当年电脑特技算是新兴行业,他带着在学院试做的动画故事到两大龙头公司之一毛遂自荐,头两次均被职员打发,第三次终获接见,「做动画的人未必熟悉电影,公司老板正想找一个对港产片有认识的人,方便与导演沟通。」就此踏足电影特效界,先后参与《老夫子》、《蜀山传》、《无间道》、《千机变》、《霍元甲》等多部电影制作,其后又涉足广告、电视、游戏制作等不同媒体。

 

写给香港的故事

 

二零一二年,林博士到首尔发展,专注於媒体内容的沉浸式设计,「有人问我为何多次转行?其实并没有转,我一直用说故事的技巧工作,在艺术科技的范畴上亦然。」从首尔回港后,他开始写故事,「好想写一个给香港人力量的剧本」,结果创作出香港电影史上首部票房破亿的《毒舌大状》。「故事酝酿了一段时间,但真正日以继夜去写大约两年,我们一星期开两次会,每次由早到晚,剧本先让电影公司和业内人士过目,收到意见再改,一直来来回回,对我来说恍如过了好几年。」他当时在香港理工大学任教,同时正修读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压力大得几乎想放弃学业,最终靠坚持捱过去。「我的研究题目是香港动作电影如何从动作叙事中发展出一套独有的说故事方法,《毒舌大状》算是实验,将动作电影的元素和创作过程放入非动作电影之内」,其后大学获悉电影票房报捷,多次发文祝贺,赞扬研究项目成功转移为大受公众欢迎的娱乐产品。

 

以学界带动业界


重返演艺学院后,林博士着力推动「影视数码媒体设计」课程,集中探讨虚拟制作技术,「学生在网上随时学到基本的数码媒体制作技巧,但虚拟制作暂时未有学院专门教授」。演艺学院的优势在於有自家制作,庆祝四十周年的重点音乐剧《我佛无著经》是电影电视学院第二个虚拟制作,透过搭建虚拟场景,结合尖端技术,展现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意。他坦言香港影视行业较少机会运用这种技术,「香港在这方面有点落后,很多东南亚地区采用已久,Netflix有过半节目都用虚拟制作,悭了时间等於减低成本,扩大创作空间。」早前无綫电视制作组特地到学院观摩虚拟制作,部分电影属会亦邀约合作,打破业界带领学界的传统,「世界趋势开始反过来,现在我们希望透过学界带动业界。」协助影视业界发展艺术科技,正是他上任后为学院制定的三大重点计划之首。

 

制定未来目标


林博士第二项计划是推动国际院校之间交流协作,今年电影电视学院率先联同澳洲Flinders University跨地域合拍短片,前期细节透过网上讨论,其后两地学生互访,亲自实地取景,「合资拍摄是国际影视圈未来的走向,学生将来要投入行业,不如先在学校取得经验。」整个制作由澳洲和香港团队合作而成,符合演艺学院主张的国际化、创新、参与业界和跨学科四大目标。他透露现时正与韩国大学洽谈中,期望陆续有更多海外院校参与。


第三项计划是利用人工智能将港产片经典场面数码化,长远为香港电影制作建立本地数据集 (local datasets),「我们邀请本港多位知名导演,包括刘伟强、王家卫、陈可辛等,提供有关电影现场环境的资料,例如场景设计、机位、灯位等等,假以时日,这些资料会成为港产片的重要数据。」以目前科技走势预测,他相信五年后电影界将有一半制作采用人工智能,现时不作储备的话,日后输入「香港电影」便没有数据可寻。

 

代代相传的凝聚力


由学生到老师,再成为院长,林博士最欣慰的是目睹学生从课堂中找乐趣,「他们做到想做的事,获得满足感,双眼会发光,这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感觉,我看着也觉得开心;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我有能力影响人,无形中印证到自己的价值。」

 

他寄语学生多探索并接触不同事物,「甚么都要看,甚么都要试,不要设下框框,你永远估计不到下个作品。」高安兄弟所创的电影语言对他有启蒙意义,简单的主题引领观众进入贴地而荒诞的世界。他又推介学生阅读哈拉瑞所著的《人类三部曲》,反思人类如何利用想像建构社会秩序,「内容似乎不涉及创作,其实息息相关,可以推动大家进一步思考。」


二十多年来与演艺学院共同成长,他视学院为大家庭,即使离开了一段时间,每次回到演艺学院依然熟悉,「我们有很多老师都是校友,现时的学生未来亦会成为校友,甚至老师,相连的感觉造就了大家之间的共通处和同理心。」他笑言这种演艺学院独有的文化,不限於电影电视学院,其他五大学院亦一样,彼此有很强凝聚力,身为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好好珍惜只此一家的况味。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