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发掘音乐力量

音乐学院校友李喆

2022年1月1日

2020年3月,旅居泰国清迈的香港钢琴艺术家李喆回港探望朋友,遇上疫情爆发两地封关,结果年多以来一直留在香港。这位演艺学院音乐学院的校友,近年积极投入慈善艺文工作,疫情期间也没有闲下来,继续无间断举办线上线下音乐会,更在西贡开设表演及活动场地,邀请不同界别的艺术家、音乐人、表演者合作演出。「疫情令人无助,很多人觉得甚么也做不到,其实不妨想想音乐怎样为社会和身边人带来正面影响,只要保持做艺术工作的初心,足以令我们在任何时代和环境中不失动力。」

 

虽说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努力,但有些人的音乐天分毋庸置疑,像李喆这种未识字先学琴的,似乎早已注定走上音乐路。「小时候家有一张小书枱,我爱在枱面模仿弹琴动作,父母看到认为我或许有些弹琴天分,於是送我去学琴。」那年李喆才三岁,还未上幼稚园。

 

中学毕业后,李喆入读香港浸会大学音乐预科课程,及后考获辛辛那提大学音乐系奖学金,赴美修读钢琴演奏及合唱指挥。「入学翌年,妈妈患病,当时演艺学院郭嘉特教授刚巧到辛辛那提大学举行大师班,他知道我的情况后,建议我回港报考演艺学院。」如此机缘巧合下,李喆成为键盘乐系主任郭教授的门生,主修钢琴演奏。

 

自贬反面教材

 


初入演艺学院,李喆直言难以适应,「主修音乐的大部分都是乖学生,勤奋正经,家境比较好;而我较为好动,又来自基层家庭,一直靠考取奖学金升学,读演艺学院时需要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很多时会走堂,属於反面教材。」


他忆述某年代表音乐学院参加现已停办的演艺运动会排球赛,司职二传手的他带领同系同学爆冷取得冠军,第二天回校反被郭教授责骂。「老师说赢排球赛冠军代表疏於练琴,万一打排球伤了手指后果不堪设想⋯⋯哈,他口里这样说,其实非常关心学生,双手对钢琴演奏家来说是重要工具!」

 

在李喆眼中,郭教授不但钢琴技艺超羣,还有一项一般学生未必留意的特质。「老师是一个非常井井有条的人,组织力极强,处理演奏会编排、安排学生出台、出版场刊等流程细节的能力一流。这些技巧老师没有教过我,但他一直在身教,我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非主流走向

 

李喆经常强调自己非主流,无论个性或事业均偏离典型音乐家的走向。毕业后,他加入一间中学担任音乐总监,负责带领管弦乐团和合唱团,兼教音乐和普通话课。「学校非传统名校,不少学生来自基层家庭,但同学们很用心,也很出色,这几年的经历令我立志日后推动古典音乐普及化,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认识古典音乐。」

 

离开学校后,他成立音乐工作室,期间辗转对声乐产生兴趣,其后兼任声乐教练,学生中不乏社会贤达。「这些学生来自医学界、商界、政界,他们日常工作压力很大,但唱完歌后,情绪可以得到纾缓。我发现原来音乐不止於演奏和教育,还有我所认知以外的更大力量。」於是自2009年起开始协助慈善组织举办筹款音乐会,又与设计师好友梁莺华小姐成立「晴睿基金会」,服务自闭症家庭和长者,昔日从郭教授身上学习到的组织能力大派用场。

 

逆境中传希望

 


五年前,李喆移居清迈尝试过另一种生活,享受简朴之余仍继续慈善工作,在朋友牵线下获泰国政府邀请研发学习音乐的手机应用程式,让山区小孩透过视像教学接触音乐。

 

前年回港后遇上疫情高峰期,面对各种限制和隔离,他期望透过音乐带来希望,「近两年的毕业生接连遇上社运、疫情,在充满挑战的时代,没有演出机会和场地,作为艺术工作者,除了安顿自己生活,有能力便要继续帮身边人。」

 

为期两年的「白墨盒」计划由此而生,他以西贡旧墟一间地铺作总部,连结音乐、艺术、文化及慈善。年内节目不断,大部分为跨界别创作,包括古典乐演奏会、流行音乐会、网上访问节目、环保口罩慈善活动、新进粤乐组合 X 国画大师速画音乐会,又邀请同为演艺学院校友的苏玉华参演结合音乐、戏剧和舞蹈的慈善音乐会,「音乐是艺术,同时是媒介、语言,实际上有很多功能,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一路走来,李喆总喜欢另辟蹊径,走过的路即使迂回曲折,但无论走得多远或多近,始终没有离开过音乐。

 

(原文於《演艺通讯》2022年1月号刊登,按此阅读原文。)

 

 

按此订阅电子月刊和学院最新资讯。